首页 > 历史 > 盘点我国古代历史上,各怀鬼胎的君臣博弈

盘点我国古代历史上,各怀鬼胎的君臣博弈

自从晋惠帝司马衷执政后,八王之乱导致晋室分裂,"华夏大伤",五胡乱华祸起,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先后建立各自的国家86,相互攻伐。

公元316年,西晋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灭亡,末代的两个皇帝都被匈奴人捉去当了倒酒的仆人和洗杯子的杂役。眼看中原不守,琅琊王司马睿于次年在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一、主弱臣强,必是祸根

东晋本来就是由士族拥立的朝廷,所以皇帝对士族的控制进一步地减少。朝廷的实权掌握在书圣王羲之的两位堂伯父——王导和王敦手里。王导是文臣,主政于内,王敦是武将,统兵于外,朝中遍布的都是王氏的门生故吏。

在司马睿继位称帝的时候,甚至邀请王导和他一起来共同坐皇帝的御座,虽然被王导谢绝了,但是这件事情在帝王继位史上也可谓空前绝后了。当时的人都说:"王与马,共天下。"马指的是司马家,而王自然就是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家了。

我们都知道,主弱臣强,就算一开始相安无事,往往也都是祸乱的根源。渐渐地,晋元帝也开始摆弄帝王手段,重用非王氏一系的官员,而有意识地疏远王氏在朝中的代理人——王导,并且也通过一系列人事调动,试图削弱王敦的兵权。王导这个时候倒是表现出了名臣风范,还是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办事,但是王敦毕竟是武人,就多少有些不高兴了。

我们观察历史上著名的君臣斗法之时,有时会感觉到一丝吊诡。很多时候,双方一开始并没有不死不休的心思,但是往往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不断地生根发芽,把本来貌似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变得如同仇寇。

晋元帝和王敦也是如此。如果双方能真正坦诚相待,完全说实话,其实冲突本来是不会发生的。之前我们提到过"完全信息的纳什博弈",该框架就不再适用于此时的君臣博弈了。

在博弈的双方或者多方都不能获取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均衡,我们称之为贝叶斯均衡。如果用贝叶斯均衡来看晋元帝与王敦,就会发现在这种组织架构的模式下,互相猜忌并且时而反目反而是一个均衡。首先对君臣博弈做一个合理的假定,假如王敦是忠心的,那么晋元帝一定会观察到王敦这样一个忠心的下属;而假如王敦心怀叵测,晋元帝则只会以一定的概率发觉。同样的道理,假如晋元帝没有猜忌王敦,王敦看到的晋元帝也是一个没有危险、很平和的帝王;而如果晋元帝真的在暗地里猜忌王敦,王敦也只有一定的概率能够发现蛛丝马迹。

二、瓦解势力,减除羽翼

从晋元帝的角度看,如果王敦是忠心的,那么对待忠心的属下君王最优的策略显然就是推心置腹、坦诚相待;对待心怀叵测的属下,君王应该分化瓦解其势力,减除其羽翼。

从王敦的角度看,如果晋元帝对其不猜忌,自己也应该尽心辅佐君王,博取身后的清名;而如果君王猜忌自己,则其应该果断地先发制人,清君侧。在这样一个博弈中,如果有一方观察到了负面的信号,那就没什么说的,双方直接兵戎相见。

但是当晋元帝看到王敦没有任何异常时,他会怎么想呢?晋元帝知道自己观测到的信号是不完美的,有一定的概率是王敦已经开始秘密准备谋反了,但自己还懵懂不知。所以如果依然推心置腹的话,可能会给自己和晋朝朝廷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均衡的时候,晋元帝的策略是:看到异常,果断下手;看不到异常,以一定的概率来猜忌并防备着王敦。

再来看王敦的策略,假定王敦眼里的晋元帝也是正常的。但是同样,王敦也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不完全的信息,可能晋元帝在偷偷地准备对自己先下手为强呢?所以,王敦的策略与晋元帝的策略类似:看到异常,果断下手;看不到异常,以一定的概率先发制人,清君侧。

所以,即便开始都没有任何异常的君臣,由于信息沟通的障碍,关系也会突然破裂。归根结底,当一方完全占据优势的时候,相当于天然地取消了另外一方反抗的选择,双方反而能够进行更好的沟通,从而消除误会。

比如诸葛亮之于刘禅,当刘备临终托孤之时,诸葛亮本人的能力及威望已经让他同时具有了大义和实权的优势。

而当一方有大义、一方有实力的时候,双方鲜有能够和衷共济的:王敦和晋元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贤明有德,残酷暴虐,谁更幸运?

王敦看到晋元帝在逐步削弱王家的权力,便给晋元帝上了一道奏章,里面都在引用忠臣被猜忌的例子,于是晋元帝越发不安,接连派出大臣出外统兵,防备王敦,于是王敦正式起兵——清君侧。之后,王敦软禁了晋元帝,自封为丞相,这时王敦、王导兄弟俩开始闹矛盾了,王导说什么都不同意王敦想篡位的做法。王敦也拿忠心耿耿的堂弟没辙,于是封了王导一个尚书令,自己率军到武昌遥控朝政去了。

作为傀儡的晋元帝不久忧愤而死,临死前传位自己的儿子司马绍,遗命王导辅政。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司马绍表面尊崇王敦,双方相安无事。但是当王敦病重的时候,司马绍果断宣布王敦已死,下令讨伐叛军,病重的王敦听到消息之后惊惧而死,叛军群龙无首,很快土崩瓦解。而王导则因为护驾辅弼有功,晋封为始兴郡公。

王导对晋朝的忠心,延续了自己家族的地位,也延续了晋朝的国祚。东晋小朝廷在这之后又经历了苏峻之乱和淝水之战,都坚强地挺了过来。但是东晋毕竟先天不足,没有自己直属、强大的宗室力量,只能依附于士族的拥戴,这也是当时权臣辈出的真实原因。

而东晋这些大家族的权臣,至少在前期还是对晋朝皇室忠心耿耿的。下文中闻名千古的淝水之战,便是在谢安主政期间发生的。谢安,其实也是君臣博弈中猜忌的受害者。

五胡乱中华之初,最先发力的是匈奴人和羯人,但是好景不长,匈奴人的后汉和羯人的后赵都处在四战之地,必须要应付四面八方的战争,这两家又没有魏武帝曹操那样"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的本领,所以很快就都灭亡了。

而优先占据关中的氐人却学习了秦始皇和汉高祖的故智,利用八百里秦川易守难攻、表里河山的特点,一点一点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元350年,苻洪在关中称三秦王。次年,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为了与秦始皇的秦国相区别,历史上称之为前秦。

公元357年,苻健之弟、苻雄之子苻坚发动改变,推翻并杀死了暴虐成性的堂兄——当时的前秦皇帝符生,自己即位。

从历史上来看,这种杀掉亲人登上宝座的皇帝,一般不外乎两个极端:要么特别贤明有德,从谏如流;要么特别残酷暴虐,杀人成性。氐人很幸运,摊上了前者。

参考文献:

《王敦为什么不做皇帝?》

《晋元帝简介》

《王敦之乱为什么会发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1191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