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虽然没有在当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收获重要的奖项,也没有像今年的《寄生虫》在全球获得广泛的礼遇,但其创造的场刊历史最高分3.8分(满分4分)已经足够说明它的口碑和艺术水准了。
燃烧
电影的基本故事架构改编自知名作家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原文里充斥着留白和谜团的特质也被导演李沧东完美的复制到电影里,几乎可以说是将一出以悬疑性质为核心的故事以推翻故有的类型片体系的方式来重新塑造,可以说这是一次极其冒险的尝试。
尤其是李沧东在故事的后半段同时结合了威廉福克纳的《烧棚房》来进行融合创作,把原来在精神层面不够具象的角色充分的提炼和饱满性格特点,所以影片可谓是承载着村上春树的神秘韵味和威廉·福克纳老辣细致的批评视角。
燃烧
故事从慢炖细酿深入到最后尖锐意识的蓬勃爆发,完全体现着李沧东诗意般的电影语言的高度作者化和艺术性。
影片讲述做着作家梦的失意青年钟秀找了份邮差的工作,在一次送货的过程中,偶然间与童年好友惠美相遇,所谓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钟秀很快对惠美产生了情愫并发生了关系。
惠美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盈的女生,她向往非洲的广阔世界,在前往非洲旅行之前,她请求钟秀照顾她的猫咪。
燃烧
旅行回来后,惠美带来了富有且自由自在的男子Ben,他与屌丝钟秀的生活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惠美在旅途上认识的神秘富二代,他彻底夺走了钟秀在惠美身边的存在感,三个人因为命中注定的邂逅就这样陷入纠葛的情感关系间。
燃烧
有一天,三人喝着酒抽着大麻,惠美不自觉的在夕阳下裸身独舞,而本也是向钟秀展示了一种奇怪却又让他无法抗拒的爱好那就是烧别人家的仓房,不以为意的钟秀只是微微一笑。
而在此之后惠美突然失踪于世,钟秀为了自己心爱之人费尽心思的寻找,令人惊恐的是寻找到的种种蛛丝马迹都指向了置身事外的本,终于钟秀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了本燃烧了心中的怒火。
燃烧
影片前半部分的节奏相当平缓对于没有观看艺术电影习惯的人来说甚至还有些乏味,除开一些男演员自渎和女演员大尺度露镜画面以外可能大部分人都无法坚持看下去。
待影片进入惠美失踪之后整个故事突然变得扑朔迷离韵味十足起来,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大师级的叙事手法,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入木三分。
燃烧
更重要的是李沧东散文般的电影语言,习惯于自然光的真实和朴素,演员配合大自然浪漫魔幻的奇妙瞬间即兴表演,跟故事本身的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文本上来说其实这是一个营造真实性如何走向迷雾的故事,试图去探讨空虚的内心和无奈现实的关系,而李沧东导演只是负责去提出了一个问题“物质享受是否就等于精神世界的满足“,这是对现代全球年轻人精神面貌的一次拷问,一次对现实赤裸的审视。
燃烧
比如片中钟秀,惠美和本三个角色代表着不同的物质阶层,但精神层面都有各自的迷糊与茫然,惠美曾经在片中提出了一个论点是关于“little hungry”(小饥饿)和“great hungry”(大饥饿)。
所谓小饥饿是解决物质层面的温饱,大饥饿则需要解决内心的空虚以及满足思想层面的追求。
燃烧
关于精神层面钟秀在如何开始创作的思考中陷入泥潭,惠美自以为找到了内心的答案但是本对她的反应却是打哈欠,角色间总是包含着复杂又微妙的心理。如果内心层面的饥饿不能被善待,那么终有一天现实的逐渐压迫会使之爆发从而燃烧犯下大错。
电影中充满着各种隐喻和符号元素,体现了李沧东对社会现实的高度观察和深远的关切,赤裸的展示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比如影片每场戏的背景里会有极其明显的当下时事热点穿插于背景之中,比如新闻电视里的川普,麦田下隔岸的对朝广播,夕阳下随风飘荡的太极旗。
燃烧
李沧东说:“我的目标从来不是要让观众完全理解这部电影,我想要让观众调动所有感官去去感受故事的不同层次、去体验这些谜团。”
所以这也正是影片的需要观众去分析揣测之处,三角关系的迷人之处在于有些事不可言,言出的不见得就是真实的。而影片最牛逼的地方是选取了钟秀的视角,让观众只看到钟秀看到的一切,我们自然而然的根据钟秀发现的蛛丝马迹去怀疑Ben的黑色内心。
燃烧
根据影片视角的提示,我们会潜移默化的认为本口中的所谓烧棚房的习惯其实是去杀害自己认识的新交的女性朋友,同样的片中的钟秀也是认定Ben口中的烧棚房是杀女人,同时他自己内心长时间抑制的愤怒终于迸发,继而在影片末尾完成了属于钟秀自己的“烧棚房”。
总而言之,《燃烧》的创作思路不是带领观众走出迷宫,而是把观众带进迷宫再弃之不理。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探讨影片创作的意义所在就必须要去了解下李沧东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动机和初衷。
燃烧
再拍摄完成《诗》之后李沧东足足八年没有创作新片,他屡屡拿起又放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部电影只要有意思、观众喜欢,具有一定的完成度就足够了么?对我来说好像还不够,每次我都会自问’这个一定要由我来做吗?’”
而当时刚好有一个契机, NHK电视台邀请李沧东导演拍一部村上春树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开始他并不想亲自指导,而是打算自己制片让年轻人来导演。
男主角
、
直到当时选择合作的青年编剧吴正美向他推荐说《烧仓房》这个小说的神秘留白可以拓展成一部电影长片,他才意识到精神层面的自我反省和沉思就是这部影片的核心所在。
而所谓的燃烧就是如何去释放自己怒的存在。就好比社交网络上有许多键盘侠喜欢跟人抬杠或撕逼去燃烧心中的怒气,但他们从不会从自己精神层面去反省和思考。
燃烧
但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距离感和不确定性,与其去解决撕逼的问题还不如抛出为什么要撕逼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总是故意留下悬念让观众去猜测的原因,因为故事所谓的真相只取决于你怎么看,作为观众的你想赋予其什么样的意义。
因为所见不一定为实,故事只是几个角色之间的事,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要让人猜的,而不是要在镜头前直白发生。电影的魅力在于虚构,如果所见即真实,那么没见过的东西就一定是不真实的吗?
燃烧
其实电影就是一种视觉艺术,而镜头的特质是带来充满误解的疑惑,而《燃烧》正是利用这种疑惑的魅力,缔造出神秘的精神内核,抛下多层悬疑的设置,让观众在愤怒、困顿和无助感多种情绪间模棱两可的思考着。
比如惠美本身就是一个爱撒谎的女人,难道Ben真的就对其下了狠手吗?真相不得而知,或者说这部影片没有真相,而是在于身为观众的你更愿意往哪个方面去猜。
女主角
所谓大成若缺,只有拿掉拼图的几块让你找不到答案才会让观影者陷入永恒的沉思和探秘中,而观众这种思想程度上的茫然无措也正是电影故事里几位主角所面临的困境和桎梏,其实有时候人生和真相都是一样不需要一个唯一的答案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0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