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罗贯中是如何用力过度,把刘备写成“岳不群”

罗贯中是如何用力过度,把刘备写成“岳不群”


前言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明代诗人杨慎《临江仙》

三国时期,上承东汉,下启西晋,按照正式建国称帝(公元220年起到280年)划分的话,三国仅仅60年历史,就算加上汉灵帝刘宏驾崩、董卓乱汉、诸侯混战、到三足鼎立的那一段历史,也不过堪堪一百之数。

但就是这不算长的百年时期,却成为了后人为之交口相传、史学家们为之孜孜不倦的一段历史。

其中西晋史学家陈寿与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传播三国历史的关键人物。

“说《三国志》者,在宋已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与陈寿《三国志》着重客观、严谨性的史书类著作不同,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后人简称《三国演义》)属于章回体小说,更注重人物情节的细致描写与故事情节的连贯性、趣味性。

罗贯中在结合正统史实以及民间野史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情节,并将笔墨着重放在刘备及其麾下一众文臣武将身上,最终成就史上第一本气势恢宏的历史演义开山巨作。

美中不足的是,被罗贯中树立为仁义礼智信典范的完美男主刘备,却因书中的一些情节影响,成为现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眼中的伪君子。

罗贯中为何在刘备身上大挥笔墨,树立其仁君形象,但在现代人看来,刘备这个仁义之君其实并不完美,反而有些虚伪?且听笔者为大家娓娓道来。

一、罗贯中为何树立刘备为第一男主

为什么罗贯中放着同样是创业出身,同样任人唯贤,无论军事、谋略还是政事方面都更优胜的曹操不选,反而选择刘备来做《三国演义》的男一号呢?

原因有二。

1、正统问题

按照最早期的官方史书《三国志》来说,那么三国的正统是曹魏无疑了,当然从政治因素分析,陈寿之所以尊曹魏为正统,是因为司马氏是从魏元帝曹奂手中接过帝位才开启的西晋,只有承认曹氏皇朝的合法性,才可以证明西晋皇朝的合法性。

在南宋以前,曹魏乃正统这个观点却一直受到官方的推崇,尤其是在北宋,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上位,为了美化宋太祖的篡位行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尊魏为正统。

但南宋开始,风向变了。

由于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的皇位,是由于靖康之变直接顺位继承而来的,因其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已经处于南方,再尊处于北方的曹魏皇朝为正统,那岂不等于自打嘴巴?

于是在官方的默认下,一众史学家摩拳擦掌地为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背书,其中以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夫子的攻击最为致命——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寇履倒置,何以示训? 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南宋朝廷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成功地把蜀汉正统的观点,深深地在老百姓心目中刻下烙印。

由于元末与南宋相隔不到一百年,罗贯中把刘备扶正,相当程度上是受南宋尊刘贬曹的倾向的影响。

2、把刘备扶正符合社会需求

罗贯中身处元末明初,这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群雄割据混战不断,抗元起义此起彼伏,老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罗贯中出身于社会底层,曾加入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麾下作幕僚,长期戎马生涯更令他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这也更令他对蒙古异族施于汉人身上的残暴统治深恶痛绝。

身处乱世中,天下百姓都希望有仁义之君揭竿而起,驱除异族,结束乱世,恢复汉邦,于是以心怀百姓、仁德著称的刘备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同时关于刘备仁政、刘关张兄弟情深的民间传闻、野史也在评书人、文学家的文艺加工下,亦愈演愈烈。

明万历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个时期,罗贯中已经着手编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受蜀汉正统的思想影响,再加上刘备在老百姓心中的良好口碑,于是他选择了刘备,作为著作的男主角。

因为书中对刘备的人物塑造非常符合民间对于他的期望,于是这本以蜀汉为主线的《三国演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嘉靖年版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序文里有一句,描述到《三国演义》受欢迎程度——

“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二、罗贯中的过度吹捧,坑了刘备一把

《三国演义》全篇共计一百二十回,其中直接与刘关张,以及蜀汉政权有关的章节就有八十一回,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到,罗贯中为了刻画刘备仁君的形象,不仅把《三国志》、《资治通鉴》、《汉晋春秋》等一众史书里相关的情节能用的都用上,而且还结合民间通俗故事以及书评人的讲解,凭空杜撰了众多情节。

罗贯中的良苦用心,如果刘备泉下有知,相信必定感激流涕,大呼知己,但同时可能也会对这位隔世知己不惜费煞思量,虚构各种“猎奇”的情节来吹捧自己的举动哭笑不得。

受这些情节影响,在当今人们的眼中,刘皇叔可以说是在仁义这条路上越走越偏,都要变成《笑傲江湖》中华山君子剑(贱)——岳不群的形象了。

华山掌门岳不群

那么究竟是哪些情节可以看出罗贯中实力地把刘备给坑了呢?

我们来举几个经典的虚构情节

1、面对刘安杀妻恶行,刘皇叔感动流涕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讲到,刘备率军与吕布军队在小沛交战,大败,于是刘备逃难,路遇孙乾,二人想着去投奔曹操。

某日两人走到猎户刘安家中,刘安听说是豫州牧来了,便想着找点野味好好招待贵人,但一时间又找不到,于是便杀了妻子给刘备吃。

刘备问:这是什么肉,刘安说:是狼肉。由于刘安是猎人,刘备不疑心,饱食一顿。后来刘备去后院牵马,经过厨房看到一个妇女死在里头,手臂上的肉被割去了,非常震惊,就问刘安,才知道吃的竟然是刘安妻子的肉。

知道真相后,刘备不胜伤感,洒泪上马。

天雷滚滚啊!这就是笔者初次看到这一段的内心感受。

这可是谋杀恶行啊!刘皇叔面对冤死的妇女熟视无睹,丝毫没有怪责刘安的意思,所谓的伤感流泪在罗贯中的描写下更像是感动涕零。

更让人头晕目眩的来了,刘安最后居然还得到了来自曹操的百两黄金赏赐,原来是刘备告知了曹操,报那“一饭之恩”来了。

讲道理,你要说曹操对这种行为熟视无睹,也就算了,毕竟在罗贯中笔下,他曹某人行事阴险毒辣,这么做也符合人设。

但刘备是谁?仁义之君啊!连当地县令都知道要审查此事,你爱子如民刘皇叔居然悄悄的我走了,就如我曾悄悄地来过?

从刘安杀妻这一幕,罗贯中把刘皇叔塑造成了一个不下于曹丞相的狼人。

2、三英战吕布,并肩子上的大仁、大义、大勇

《三国演义》第五回,八路诸侯在虎牢关吕布三万兵马兵锋相对,按照演义的惯例,双方都会先摆下阵势,双方先斗将一番再说。

只见红方选手,人中吕布大奉先,手持方天画戟,座下嘶风赤兔马,率先出阵,其时吕布武力那是公认的天下无双,众诸侯唯有硬着头皮,点兵遣将上阵,于是河内名将方悦、上党之虎穆顺、北海锤神武安国纷纷排队送人头,勇气是可嘉的,现实是残酷的,只见一众名将挺马而出,战不到十回,马还在,人没了。

吕布二轮引兵搦战,白马将军公孙瓒挥槊亲战,没战几回也遇险了,这时其阵营中一将领大喝声 “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

猛张飞来了,吕布被一个嘲讽吸引过去,与张飞大战五十回合,胜负不分,关羽又拖刀加入战局,吕布以一敌二约三十回合仍然撑得住。谜之一幕来了,刘玄德本着心系苍生、替天行道的旗号,手挥双股剑,拍马而出,捡便宜,不,除害来了。三人合击把吕布打得“架隔遮拦不定”,随后往刘备处虚刺一戟(三人中最弱的一个),夺路而出。

在这里罗贯中还特意补了一句“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他的原意本是想侧面烘托战况的激烈,但在这里,读者们很难不会去想,估计八路人马是被刘关张三人群殴吕布一人的“义举”给震呆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原来单挑还能这么玩的?

当然可以,张飞挺身而出乃是大勇,关羽奋而击贼是大义,最后刘皇叔来一个替天行道更是心系苍生的仁德之举,大仁啊!

大仁、大义、大勇三合一,战胜邪恶的董卓头号鹰犬吕布,这是多么的正义啊?与天下百姓相比,武德不过是小节罢了!

三英战吕布

相信罗贯中虚构这些情节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想的,不是吗。

3、女人如衣服?刘皇叔比霸道曹孟德还要霸道

在《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与第十五回中,有一段情节讲到:刘备起兵讨伐袁术,张飞则受命镇守徐州。他素来好酒,但是酒品不好,喝醉了喜欢打人。

有次在宴席上醉酒,张飞耍酒疯,鞭打了吕布的岳父曹豹。无端受此屈辱,曹豹深深怨恨张飞,于是连夜派人送信给吕布,告诉他徐州兵力空虚,可趁虚而入,才四更天,吕布便已经领兵到达徐州,随后与曹豹里应外合,兵不血刃攻下徐州。

由于事发突然,仍醉卧床上的张飞只来得及率数十骑兵逃出徐州,连刘备的家眷等顾不上。等赶到盱眙与刘备汇合后,得知真相的刘备抚首长叹,关羽则不由得对张飞一阵埋怨。

张飞羞愧不已,本欲掣剑自刎,得刘备及时制止,并说道:

“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

坦白说,这番话的语境非常到位,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刘备对两位义弟的兄弟情深,这也让“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一句广为流传,受老百姓推崇。

刘皇叔的这番话是纯属罗贯中虚构,史实记载刘备并无说过这句话。

但你要说罗贯中完全凭空杜撰吧,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在历史上,刘备发迹前期真可谓凄凄惨惨,长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而且由于其实力微弱,还经常被各路诸侯花式吊打,撵来撵去。

刘备本身具有武艺,且有关羽、张飞两位猛将,还有忠义兵士不离不弃,在乱世中足可以自保,但他的妻儿就跟着受难了,他们手无寸铁,毫无自保之力,而且但凡遇到灾祸,刘备还会因为各种“客观因素”,坐看着妻儿被敌人所俘虏,而无能为力。

观刘备一生,他是真的把“女人如衣服”这一人生格律贯彻到底了。

可见,想当刘备的妻子,是要冒巨大风险的,而要成为刘备妻子的同时,还想要相安无事,这更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行为。

三、从古今三观的区别,分析为何刘备的“仁义”形象会崩塌


对于刘备这种因人而异的“仁义”,古人是怎么看待的呢?跟现代人一样吗?、

非也。

古人最讲究的就是三纲五常,所谓的三钢,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仁义礼智信,则是儒家的五常。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都是通过儒家的三纲五常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

在这种人文气氛下,容易造成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而且更不存在女权主义的存在。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清初散文家张岱《公祭祁夫人文》

因此,像刘安杀妻、女人如衣服这种情节虽为虚构,实则体现了古人包括作者罗贯中在内,他们对于女性地位卑微、甚至任人凌辱现象的漠视。

至于像三英战吕布等看似不光彩的细枝末节,罗贯中深谙“举着大旗好办事”的俗理,他让刘备举着“仁德无双”的大旗,无论做什么,只要在书中体现这么做也是为了心怀百姓,那么一切就百无禁忌了,因为罗贯中已经把刘备給圣人化了。

因此在古时候,刘备仁义圣人的金身一直是无坚不摧。

在94年版本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其中有一段讲到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差遣徐庶到樊城招降刘备,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若不投降,曹操便会屠城,于是被迫向襄阳撤退,刘备令人告知百姓,有谁愿意随他撤退,新野、樊城两县的百姓齐声呼喊:“虽死,亦愿随使君!”于是,刘备力排众议,沿途收留难民,扶老携幼,上演了“携民南行”的仁义一幕。

刘玄德携民渡江

到了今时今日,人类文明的进步日新月异,人们也早就从家天下的封建思想解放出来,演变成如今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价值观,而对于传统优秀文化更是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国演义》流传到现代,已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其中精华部分不少,最突出的一点是这本书把权谋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但其中所蕴含的部分价值观,由于客观因素,在今天看来是存在极大局限性的。

从上面几个虚构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笔下的刘备,部分行为举止是与其 “仁义之君”的形象大相径庭的,在仁德无双的光环加持下,掩盖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虚伪,与其相比,曹操从一而终的“阴险狡诈”,反而显得光明磊落。

结语

《三国演义》其中一个成功要素,就是把刘备写成了一个符合封建时期社会需求的“仁义之君”,但流传到今天,由于历史局限性,其所传达的部分价值观与现代人所提倡的价值观相悖,这也是为何人们越看刘皇叔,就越觉得他伪善。

但必须强调一点,《三国演义》终究只是演义小说,并非真实历史,所以我们在评价三国历史人物,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其他被《三国演义》过度神话或者妖魔化的人物,都应该以史实为据,而并非光凭《三国演义》里的情节就评头论足。

如果罗贯中拥有现代人的思维,为了避免各种纷纷扰扰,可能会在书后加上一句——本故事部分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0569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