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宋朝最终的沦落是历史的必然。虽然广大百姓极力抗敌保护家园,但宋朝自从立国起,就定下了以文治国防范武将的国策。这直接导致在外敌面前最终的沦陷。而南宋政权偏安思想更为严重,为保皇位甚至不惜制造借口杀害抗敌名将岳飞,将守护宋境的力量自然摧毁。这种朝廷不毁灭没有天理。宋朝立国前后两宋的时间历史不足三百年,中间还被灭亡了一次,竟其原因在于自废武功。
宋朝来源于后周政权 ,后周的军力其实是很强大的,当时后周主柴荣打得四周臣伏,如果不是柴荣早亡,被赵匡胤捡了个便宜,能够顺利地把江山待续下去,那么按柴荣的制度,北方那些游牧民族哪有什么机会来荼害中原呢?可见,自从赵匡胤定下以文抑武的国策后,就已经埋下了宋朝覆灭的命运了。对于此,我不是说以文治国不对,而是在四周敌人环伺的情况下,抑制武将虽然表现上看可以防范叛乱保护赵家江山,但显然给了外敌机会,最终的被消灭符合规律。
南宋时期,人们对故士是忠贞的,特别是臣子们。在南宋被元代消灭后,众大臣中多数都是铁骨汉子。其中有一些人表现臣服于元政权,但其实他们心里从来都以宋臣自居。这里就有一位,他只身侍元,只为保护南宋幼主。他就是在文学上同样有很大成就的汪元量。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来回顾那一段历史吧。
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汪元量
关于汪元量
汪元量于公元1241年出生于钱塘(即如今的浙江省杭州市)。他自小好读勤学,且博艺多才,在诗、词、及琴艺上都有很深的造诣。
汪元量的家庭是一个大儒之家,同时也是一个琴艺世家。在他年少之际,他就对弹琴作画、写诗填词都十分精粹,因此"以词章给事宫掖",最终被当时南宋进行录用,成为内廷琴师。在南宋内廷中,他主要弹琴侍侯的对象是谢太后(为宋理宗的皇后)以及王昭仪(宋度宗的嫔妃)。在内廷工作过程中,他同柴望(文学家,其著作《秋堂集》曾名动一时)以及马廷鸾(同样是文学家,著作有《碧梧玩芳集》等)及其他文人有交往。
汪元量自小好学多才多艺
随宋廷被元人俘虏,后只身侍元
公元1276年,蒙古兵攻陷南宋国都临安,南宋朝廷投降,元世祖下令南宋三宫向北迁移到大都。元兵(即蒙古兵)侵入临安时,当时在内廷的汪元量对此心怀悲痛,于是诗云:"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连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其后更有萧杀之诗:"乱点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妾签名谢道清。"这些诗除了记录了当时的真实历史事件,更表明了诗人面对国破惨景心中无比悲愤的心情。
南宋朝廷投降
当时南宋三宫被迫北迁,这与北宋灭亡后的那一幕如出一辙。汪元量也是北迁之列,身份是宫廷琴师。他当时跟随谢太皇太后,"杭州万里到幽州"。他见证了南宋屈膝投降悲惨的场景,一路上更是经历三宫北上后到燕京的生活。这其中的悲痛难以言表,因此他创作了不少诗歌对此加以描绘。其中就有《醉歌》、《湖州歌》、《越州歌》等作品,写作的方法是用实事求事的写实性方法去描写当时的实况,用他特有的观察记录真相。这些诗作对历史描写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南宋三宫北迁
南宋三宫被迁到元大都后不久,到了公元1282年十一月,元朝天象官报称当时天象显示土星侵犯帝位。对此,元廷众人上下议论不止。元中书省对元帝报告称,天象有异的原因是南宋各公族居住在大都京师导致的,他们请求元世祖再迁赵氏宗族众人到开平(即他们的上都,位于如今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内)居住。元世祖同意这一奏报。之后,汪元量同王昭一同被迁,同行的还有仪瀛国公赵显及翰林直学士赵等人,都一同被迁居大都。
元大都
当时正在六月天,江南天气炎热,但北方却是"地有一尺雪"。南宋宫廷被俘者一行人行进在"指堕肤亦裂"的艰辛路途中。众人出居庸关,经李陵台,过昭君墓,到达寰州、居延,最终北上达到开平。这一去就是数年之久,汪元量对此作词描写"一月不梳头,一月不洗面,饥则嚼干粮,渴则吱雪片,困来卧毡房"的苦寒生活,幼帝与全后"母子鼻酸辛",他心中想着"书生不忍啼",只能"忧伤入怀抱"。
这一路,他给自己的使命就是守护南宋幼主及太后,保护他们能安全存活,因此只得跟随着一路漂零。这一经历,他都以诗歌加以真实记录。
元开平上都,如今早已荒废
侍奉元内廷,不为求荣只为后主安全
一行人终于到达开平上都。当时元帝刚消灭南宋不久,都处都有反抗的义士。元朝廷为了拉笼人心不再选择,因此对汉人极力安抚。汪元量跟随众人到大都后,并没有受到苛待,相反元廷给予三宫众人的待遇却十分优厚。那段时间,元廷为他们举办了众多宴会。汪元量本来就是三宫的近侍,因此通常随三宫出列各种筵席。在席会中,他以琴声让众人消除灭国后的苦闷,因此琴名响于大都。就连元世祖都知道了他善琴,下令让他入元宫侍从后一一度出任元朝的翰林院。
汪元量侍奉元内廷,不为求荣
后来,汪元量甚至被元朝授予官职"岳渎降香的代祀使"。在做这个官时,他不从未忘记自己故士被侵占后的悲惨情景,每到一处,都记实性地创作诗歌,前后流传下来四十多首作品,占据了他现存世作品的约十分一。他的这些作品,充分表明了自己从未忘记神宗的心迹。由此,他还拜祭了成都杜甫的草堂以及孔子庙。
在他委屈求全的努力下,南宋后主,此时被元人封为瀛国公的赵显连同其他的宗族人等,并未被杀害,而是得以苟活。
完成使命,南还故士
汪元量在元北境生活了十余年后,到了公元1288年,此时谢太皇太后及王昭仪均已去逝,而当年的幼主赵显已经十八岁了,并用到吐蕃去学佛法,而赵显的母亲全太后也到正智寺做了尼姑。汪元量忠心守候着的宋室王族此时死的死,离开的离开,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守候的了,因此可以对自己要过的生活做出选择。
幼主赵显已经十八岁,并用到吐蕃去学佛法
满怀忠君爱国的精神,汪元量最终在元朝廷同意下,毅然南归。公元1288年,他身着黄冠回到了南国故士,并给他自己取了号名为水云子。回到南国故士后,汪元量组建了诗社,并到潇湘,蜀川,多地探访故友,不久后在钱塘筑起"湖山隐处",他自号"野水闲云一钓蓑"。当时的人们难以长时间见到他,因为他行踪飘忽,因此被世人认为是"神仙"。
汪元量行踪飘忽,被世人认为是"神仙"
结语:对于汪元量,我认为,纵观他的事迹,虽然表面上侍奉元朝,但内心是位坚定的爱国文人。他守候着南宋最后的余辉,直到对象消失后,放弃在元朝优厚的生活而返归故土。这正是爱国爱乡真性情的表现。
时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比如:
邓光荐对他的评价就是:忠钩义尽,光芒错落,照乘前后,其度越流俗,何翅百倍。
潘耒则表示:汪水云诗,元名人共相推许,有诗史之目。其咏宋幼主降元后事,皆得之目击,多史传所未载。
李钰在《湖山类稿跋》中记录道: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
汪水云在其所著的《类稿》中写道: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微而显,隐而彰,哀而不怨,唏嘘而悲,甚于痛哭,岂《泣血录》所可并也。
后人塑像记念汪元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0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