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盔甲是用来作战保护工具,跟现在的防弹衣有相似之处-明朝盔甲-明甲
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国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金属铠甲的形制种类,生产工艺都已经基本成熟稳定。明朝铠甲的身甲是前开襟的式样,明朝制式铠甲的前护位相对来说比较长,根据前护位的长度可以区别是步兵还是骑兵的铠甲。铠甲的拢袖部分由十三个金属片,以叠压的方式编织而成,来保护手臂。拢袖是明朝铠甲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据史册考证,只有明朝的铠甲有拢袖
古代高级将领的铠甲大都是私人定制,为了达到防护力和机动性的协调统一,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和打磨过的,与穿着者的体型、力量相辅相成。一套好的铠甲重量会均匀地分配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到了明代,中国的铁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到了顶点。也就在这个时期,冷兵器时代的终结者火器开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尝到了火器甜头的明朝统治者,从未放弃对火器的研究和发展。明永乐年间,朱棣更是创建了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的西班牙火枪兵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明朝前后期铠甲性能用途变化很大。我们说的“倭寇”“浪人”,,日本战国同样如此,但总体来说,日本战国时武将的铠甲防护力一直要大于明朝
明朝铠甲虽然防护力较低,但它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优势与理由,明朝自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就一直在与北方的蒙古人、满人等游牧民族打交道,游牧民族因为拥有机动性与突袭性的优势,常常采用袭扰战术,一队骑兵瞬间接近明朝军队大本营,几轮弓箭齐射后立马转身就跑,这种战术给驻扎在北部,铠甲样式大多笨重繁复的明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于是经过修改,一种随脱随穿、落后的游牧民族使用的木质箭头也无法击穿的轻式铠甲被研发出来,大量装备于北方驻军的明军;在南方,为了应对古越南的大象冲击,火器发展十分迅速与先进,因为南方湿热的气候与穿甲能力极强的火器的出现,明军的铠甲也变为了能防御普通刀刃砍杀即可的半轻甲。
日本则不同,战国是日本最为混乱的时期,天皇权威旁落,各地大名拥兵自立,封建诸侯混战,而日本的火绳炮虽然已经大量普及,但杀伤力仍显不足,只需加厚铠甲便可阻止其穿透,大剑长戟仍是主流武器,随着时间的流逝,火枪杀伤力的逐渐增加,铠甲的厚度也在不断增加,直到明治维新被完全废止
而说了这么多都是关于普通士兵的铠甲,要引申到将领也并不困难,明朝的将领铠甲没什么好说的,与普通士兵几乎保持一致,但日本的武将盔甲就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如新月形头冠,犄角形盔甲,数量之繁多数而不尽,但因为钢材的质量要优于普通士兵,所以其防御力又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9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