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姐姐马上要放学了,咱们赶紧去接姐姐。”说完一个孩子妈妈就打算强行抱二宝离开。
“哇,哇,哇!”谁知,她话语刚落,孩子就躺在地上打滚,肚子还挺得直直的。
看孩子如此胡闹,宝妈脸火辣辣地烫了起来,又气又急,但为了避免难堪,她赶紧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硬币,让孩子玩了一次。
谁知,她玩完还不想下来,依然坐在摇摇车里。宝妈伸手把她抱了下来,结果她又哭上了。
当然这并不是个例,闺蜜儿子小宝以前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可是有一天,突然变成了别人口中的“熊孩子”,蛮不讲理,动手动脚。
前一秒玩得好好的,后一秒就将拼不好的玩具摔得满地都是;前一秒抱着妈妈说喜欢妈妈,后一秒看到想吃的东西没有买到就又踹又踢,说不要妈妈。
很多时候,稍不顺心,或者需求没有满足,就满地打滚,撒泼耍无赖,讲道理也是油盐不进,真是让小宝妈又气又恼,下手打一顿,孩子安稳一阵,但就是不长记性,下次变本加厉。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应该选择打骂孩子,还是顺着孩子呢?
相信很多父母觉得难控制的一点就是:
若一闹就满足,会让他们越来越贪婪,每次都用这招对付我们;若没有满足,又担心会伤害了他们。
毫无底线的妥协,是伤害孩子
但无底线地妥协,真的非常不利于家庭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这个过程让小鼠感到“按按钮”与“食物”是有联系的。当它需要食物时,就会按按钮。
通过观察,证实了小白鼠在一定时间后就会将按钮和食物建立起“相倚性联系”。
同样的,孩子撒泼我们就妥协,也会让他们认为,只要哭闹、打滚,欲望就会得到满足。
长此以往,行为不断地重复、建立联系,就造成了孩子每次想要东西都用这一招。
当然也不能去责骂孩子,这样会让孩子的叛逆情绪越来越高,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有裂痕。
孩子做出一些任性的“撒泼”行为是正常的,只要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处理就好了。
那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 冷处理,热加工
孩子大哭大闹时,讲道理、训斥都是没用的,气恼急躁也解决不了问题。
最好的做法是对孩子的哭闹不予干涉,耐心等他平静下来,再与他交流,讲道理。
好莱坞明星贾斯汀·巴尔多尼(Justin Baldoni),曾贴了一张女儿在超市大庭广众下失控哭闹的画面,引来了20万网友的点赞和超过4万多次分享。
画面中,孩子趴在地上狂哭尖叫,贾斯汀和他的父亲,并没有因为面子问题,将孩子强行抱走。
而是站在旁边,安心地做一名观众看着孩子,等她自己处理好情绪问题,让她自己决定这场情绪戏要演多久,何时落寞。
贾斯汀说,“我一点都不会感到颜面尽失或羞愧到想立刻走人。”等孩子平复情绪,这是一般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我们必须向他学习。
因为,这样冷处理、热加工的方式,既不会让孩子觉得哭闹有用,也不会因此觉得父母不爱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沟通比哭闹更能解决问题。
●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孩子哭闹打滚,很多时候是在寻求关注。
父母于他们而言,是全部,是安全感的来源与根基。
恐吓、漠视、打骂、不理睬孩子等行为,都是在打破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一旦被打破,要重新建立就难了。
所以,别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
当他们闹情绪时,耐心聆听并引导他们说出心里的感觉和想法,是缓解孩子坏情绪最快速的办法。
他们被关注,内心不会感到孤独与害怕时,才会从容的说出背后的原因。
孩子可能表达能力不够强,但父母认真听,也是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丝丝原因。
●给孩子提前制定规则
在逛商场外出前,因为知道孩子会闹脾气,所以最好预先制定游戏规则,提早想好应对方法。孩子闹脾气时,家长很难保持理性,因为孩子的哭声和愤怒情绪会让他们紧张。
父母一旦有了游戏规则,知道了该怎么对付,就不会压力那么大,而只是给孩子学习处理逆境以及对自身情绪做出反应的机会。
这里的关键是,幼儿总会自行平静下来的。意志力坚强的孩子哭闹时,尤其不能给予奖励,因为他们会不断增加哭闹的强度,直到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做好思想准备,等他们自己平息。等那一阵脾气的暴风雨过去后,他们往往会寻求父母的安慰。那几年里你可能不会觉得,但只要持之以恒,孩子就会吸取教训,哭闹的行为终会逐渐减少。
现实生活中,家长可能很难做到对哭泣的孩子无动于衷,尤其是当听到宝宝抱怨“什么都不给我买”时,那种内疚感。
但我们都不希望,等孩子长大了、受尽挫折才发现,真实世界并非总能得偿所愿。我们此时的“狠心”,才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要知道,物质带来的快感是短暂的。只有精神满足,才是用之不竭的能量源泉。
孩子哭闹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寻求父母的关注!
也就是说,你的态度,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这里提个醒:
能让孩子马上停止哭闹的方法,不一定是好方,不一定能让孩子马上停止哭闹,需要时间来养育,却是从“治本”出发的好方法。
相信,各自心中都有杆秤。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好,而不是要和孩子斗输赢,不是吗?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只看眼前不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9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