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向李玫瑾教授大倒苦水:我家孩子十几岁了,整天什么都不做,脾气还大得很。
短短的一句话,暴露出许多家庭都在面临的两大难题:怎样教育孩子独立?怎样减少亲子冲突?
李玫瑾教授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对于12岁以后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示弱。
父母向孩子示弱?此话一出,很多家长表示难以理解,更无从下手。
李玫瑾教授所说的“示弱”,究竟高明在何处?
父母越强,孩子越弱?青春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
01 示弱效应
“示弱效应”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心理效应,多应用在各类组织中的领导与下属之间。
它是指如果领导能够放下架子,向下级请教问题,便可以拉近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上下级关系和睦,促进组织发展。
示弱,并不意味着低三下四。
示弱的本质,是以柔克刚。
它可以避免“硬碰硬”带来的伤害,也可以化解“身份高低”带来的隔阂。
如果我们家长也掌握了“示弱效应”,放一放架子,搁一搁面子,那就相当于掌握了家庭教育的一把利器。
现在大多数家庭仍然是“强父母,弱小孩”模式,父母是庇护着孩子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有时难免过度,变成了为孩子包办一切。
更多时候,我们还是固执地认为:我生了你养了你,我就是你的主宰。
因此,在亲子矛盾中,我们无法做出让步,往往痛心疾首,比孩子反应更激烈。
然而事实证明,“超级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全能型”父母也不能保证家庭和睦。
父母越强,孩子越弱?青春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
02 父母示弱,是亲子矛盾的缓冲器
作家六六曾这样描述她的青春期儿子:
青春期小孩,避免彼此嫌恶的唯一办法就是我闭嘴。
我不知道他要多久才会懂事,也许等他懂事了,他就成为别人的丈夫或者别人的女婿,我并没有享受到他的耐心和宽容。
连能言善道的知名作家,面对青春期孩子时,都找不到交流沟通的渠道。
12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形成越发强烈的自我意识,虽不成熟,也不完全正确,但他们会坚定地捍卫。
软硬不吃,打骂不服,亲子大战一触即发。孩子们“一言九顶”,常常把父母们气得血压飙升。
家庭中出现了战火,亲子关系面临僵局,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的答案非常朴实:“过了就好,过了就好,就算过不了,也得忍。”
李玫瑾认为,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都是垃圾。
没必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讲道理,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遇到什么事情,只要点到为止就好。
比如他和同学发生冲突,平静地问一句“发生什么事儿了”,接着再说三五句,就要扭头走开。
和孩子较劲,除了把我们气疯,没有半点作用。
正确的沟通方法是这样:
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洪荒之力,就是想多说两句怎么办?
那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还是要多尊重他,多商量。
谈论某件事情时,可以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这么做”,而不是指责他“就你傻,你怎么能这样”。
李玫瑾教授回忆起自己女儿进入青春期时,母女之间特有的沟通方法:
和自己的女儿谈事情的时候,都是去超市或者遛弯的时候谈,不会坐在家里谈,这样两个人都比较放松。
遇到敏感话题,比如女儿早恋,她不会唠叨,而是认真写一封很简单的信,用信沟通,给孩子讲述,爱情到底和什么有关。
后来,女儿回信时写着“给可爱的妈妈”,欣然将自己的心事写出来,放心地分享给妈妈,也会询问妈妈的意见。
好的教育,从来不需要囿于身份和脸面,只有心与心的连接。
父母越强,孩子越弱?青春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
03 父母示弱,是孩子独立的第一步
有句话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诚然,当我们成为了父母,肩上的担子就沉重了起来,也不得不坚强起来。
我们是孩子的守护神,是孩子的顶梁柱,于是我们往往下意识认为:父母应当为孩子付出一切,包办一切。
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极易被忽略: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独立,当我们无法再守护他们,他们能不能创造自己的未来?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无论男孩女孩,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而示弱,正是培养孩子独立精神的一个秘密武器。
李玫瑾教授表示:
父母可以向孩子袒露自己的短处。
比如:我身体也不好了,体力也不支了,工作的压力也很大,我自己都挠头,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管你了,我觉得你应该能管好你自己。
有些事情并不需要面面周全,一步到位。
偶尔和孩子说一句“我不会,你来帮帮我吧”,说不定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孩子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能独立去做许多事。
演员海清经常在微博上记录儿子的成长。
从小就独立写作业、给家人做简单的早餐、给妈妈准备手工礼物......孩子从不叫苦,海清也乐见其成。
图片来源:海清微博
提起对儿子的教育,海清说自己有独特的育儿方法:通过适当的示弱,来逐渐培养儿子的独立意识。
从来不为孩子包办一切,从4岁起就开始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自主能力,让他做简单的家务,上学放学时自己背书包,出门逛街帮自己拎袋子提包包等等。
家里有两个儿子的胡可,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就多了,慢慢的也就成长了。”
父母越强,孩子越弱?青春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
会示弱的妈妈 都是演技精湛的视后影后。
每一个会示弱的妈妈都是聪明的妈妈,她们怀有一腔精湛的演技,完全可以媲美娱乐圈的那些视后影后们。
育儿路上,她们懂得要不时来一场“哎呀,妈妈不行了,你来吧”的狗血戏码,以迎合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
妈妈适当的示弱,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激发他的雄心和信心。未来,孩子不出色那才怪呢!
学会示弱的妈妈,不用多久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在你出神入化的演技里,孩子也在迅速变得强大起来。
终有一天他会长成参天大树,如同当初的你庇佑他一般,为你遮风挡雨,为你撑起一片蓝天。
父母越强,孩子越弱?青春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
04 学会示弱,并不丢人
前段时间热播的《小欢喜》,传递出很多家庭教育的新思考。
其中有一个特别温情的场景,也是引发网友共鸣最强烈的场景。
高三学生季杨杨,一直对父亲颇为不满。
父亲是区长,对家庭的关注很少,也缺席了儿子的成长,父子之间隔阂很深。
二人心中煎熬已久,终于,这位区长父亲弯下了腰,诚恳地向儿子道歉:“我错了。”
儿子眼角含泪,双肩微微颤抖,心防瞬间决堤。
父母越强,孩子越弱?青春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
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渐行渐远,只是差了一个道歉。
父母们可以犯错,但一定要学会向孩子道歉,这种示弱并不丢人,反而会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担当,赢得孩子的尊重和钦佩。
父母向孩子示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敞开心扉的真诚。
父母越强,孩子越弱?青春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青春期孩子最不爱听的6种说话方式:
唠叨的话、挖苦的话、揭丑的话、申问的话、迁移的话、威胁的话。
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妈妈,妈妈最清楚自己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
如果你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
对青春期的孩子常说这些话,他们听了,自信心会把摧毁;他们没听,亲子关系受损。
话多起腻,点到为止即可,留一线空间、留一份尊重给孩子,让他有路可走。
愿我们早日学会与孩子交心,也愿我们早日收获孩子的真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