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面对弱势群体,让孩子一视同仁,而不是选择逃离或者同情

面对弱势群体,让孩子一视同仁,而不是选择逃离或者同情

文丨米兔育儿

也许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带着孩子出门的过程中,总会看到一些弱势群体,可能是路边的乞丐,可能是身有残疾的路人。

孩子因为不懂事,就会盯着对方看。这个时候家长往往会觉得特别尴尬,马上就会制止孩子的行为,赶快带着孩子远离这样的人。

有的孩子还会问自己的父母,"那个老奶奶的脚怎么是那样的?""路边拿着碗的人是做什么的?",这样的问题让很多父母觉得无所适从。

看到父母的反应,一些孩子也隐隐约约觉得,这些人并不是"好"的群体,应该赶快远离。可能父母们也没想到,自己一时之间的尴尬,给孩子带来这些影响。

事实上,父母的言行举止,给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父母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面镜子,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

面对这些弱势群体,有的父母会和孩子说,别看他们,理他们远点。也许父母的出众是不想让孩子打扰到人家,但是孩子会理解成别的意思。

也有的父母说,这些人很可怜的,他们生下来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话孩子不仅会继续盯着对方看,还会和父母一样,从内心里觉得对方很可悲。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出现这两种行为的父母,都没有给孩子做出很好的示范。其实面对弱势群体,让孩子懂得一视同仁才是最好的做法。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富翁菲利普是个身体不好的老人,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别人照顾。而黑人戴尔,就成为了他新的护工。

很多人不能理解,之前那么多护工都不能让菲利普满意,怎么戴尔就得到了菲利普的认可呢?原因很简单,戴尔并没有因为菲利普身体不佳,就给他特殊照顾。

当戴尔带着菲利普去餐厅吃饭的时候,戴尔没有直接帮他点餐,而是让他自己点。菲利普说,这让他感觉到了被尊重,而不是被忽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有身体缺陷的人,想要得到的并不是别人同情的眼光,而是一视同仁,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不少人都以为自己是好心,对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帮助。但是这些人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举动真的是对方所需要的吗?对方需要的,无非是被正常对待罢了。

那么当孩子接触到了这样的群体时,父母该怎样解答孩子的疑问,才能够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呢?

1)了解孩子对弱势群体的感受

当孩子看到和自己不太一样的人时,他们的感受往往是害怕、担忧,这种情绪是非常正常的。

不过害怕不等于不尊重,孩子的这种害怕无非是出于本能而已。作为家长要赶紧告诉孩子,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可以正常交流。

2)鼓励孩子和有身体缺陷的人进行友好的互动

当孩子的恐惧消失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奇心了。他们会想要了解对方,想要和对方交流。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和对方打招呼,孩子的单纯可爱的招呼,想必没有人会拒绝。这样一来,良性的互动就形成了。

3)告诉孩子,有身体缺陷并不是他们的错,不要过于关注这一点

如果孩子过于纠结这个问题的话,家长要告诉他们,不要把目光总放在这上面。

此前有家长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孩子班上有个小朋友天生面部有些缺陷,孩子每天回来都要说这件事,明显表达了对这个孩子的好奇和排斥。

其实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除了这一点之外,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呢?他是不是和你们一样,可以读书可以玩耍呢?实际上他和你们没有什么不同。

育儿寄语

接纳这个世界的不同,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是家长要给孩子上的极为重要的一课。因为除了这些之外,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还要经历很多的"不同"。

如果孩子一直抱着异样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话,早晚有一天,别人也会带着异样的眼光看他。到时候,孩子自己是不是可以接受呢?

对孩子来说,他们本身是没有什么恶意的,只是对别人不同的状况表示好奇和不解而已。家长们一定要耐心进行引导,不要让孩子的好奇变成排斥。

还是那句话,家长怎么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很大。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恐怕也没有办法摆脱父母做事情的风格和影子,会带着他们看世界的方法。

今日话题:在面对天生有缺陷的人时,你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如果孩子对弱势群体表达出了厌恶和排斥,你会怎么引导他进行改变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3857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