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本号原创,欢迎分享转发!
话题源起
今天之所以会选“赏识教育与正面管教”这个话题,是源于文章《这第一句话,竟然有天壤之别!》。这篇文章开头说了一件事情:两个孩子不慎滑落水中、被救生员救起后,两位妈妈对孩子的行为态度不同。就此引出了“赏识教育”这一主题。文中的关键信息有:
- “我”被妈妈责备
- 邻家女孩被妈妈夸“真棒”
结果,邻家姑娘学会了换气,而“我”却就此不敢再游泳。
这篇文章发布后,收到一位家长非常尖锐的批评:
“作者回复”是我们的小编,这个事件中“两个孩子不慎滑落水中、被救生员救起”,的确有些严重。难怪这位家长这么激动,因为当时正处于期终考试时期,考试过后就要放暑假了,安全不是小事。也特别感谢下面留言的朋友,能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总之,感谢所有关注我们公号、愿意与我们对话的朋友。
接下来,这位家长朋友提到了“鼓励认可和惩罚指正之间的界限”问题,一针见血,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小编告诉我后,我仔细地看了所有留言,决定在今天的文章中说说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下面是这位家长朋友的补充说明:
“孩子需要被赏识”,这是一句非常抽象的话,“被赏识”的具体画面有哪些?仅仅只是夸夸孩子吗?如果孩子自己都知道没做好,还表扬他合适吗?如果孩子的行为违反了公共规范怎么办?可见,简单的一句话,是不可能成为“教育观念”的。
第一个提出“赏识教育”的人,一定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个人觉得“一个完整的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 主要观点
- 做法举例和说明
- 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建议(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可用同一种模式来教育)
- 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我在每一次家长咨询中都要求自己具备以上要素,否则会误导他人。优秀的家庭被关注的人多,而那些站在角落里的烦恼家庭更需要帮助和守护,而这个工作更难做。我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做到“有功”,但求“无过”;如果“有过”,也请大家务必告诉我,帮我“补过”。
我理解的“赏识教育”
主要观点:
1、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
2、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先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再用鼓励的语气指出下一个努力的目标(适用于学习和游戏);
3、孩子气馁的时候,给孩子打气,如有可能,可给予技能上指导,但切忌包办代替(适用于学习和游戏);
4、对于孩子做错的事情,必须及时指出,但需要注意语气和方法(适用于行为规范)。
做法举例和说明
1、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
一个家长是用“欣赏的眼光”,还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会有天壤之别。在我接受的咨询案例中,家长一开始往往会说出一堆孩子身上的不是(这可能与中国人不喜欢对外说自己的好有关),我往往会听她痛痛快快的说完。因为家长来咨询,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倾诉”。
等她说完后,我会问她:“你觉得孩子有哪些优点呢?让你觉得很可心、可爱的事情有哪些?”家长马上会如数家珍般地说起来,说着说着,她就会觉得心情好很多了,而且往往会说着说着就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
“欣赏的眼光”和“挑剔的眼光”是一种思维习惯,不能简单的对应成“表扬”和“责备”。我们知道思维习惯的改变不容易,如果我们认可这个教育观念,反复的传播,起码可以警醒一些长期习惯于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家长。但是,如果我们已经知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个教育观念。这个观念却又被人无限制的放大,那么,它的不利之处就会显现。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解读,使这个教育观念好的一面被吸纳,不好的得以避免。
2、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先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再用鼓励的语气指出下一个努力的目标(适用于学习和游戏)
游戏,特别是益智游戏,就是学习探索的过程。
孩子不可能样样事情都被我们赏识,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也不需要违心地去赞美。这种违背事实的赞美,有时候会弄得孩子很尴尬。比如:有位家长在人前夸自己的孩子“每次画画都被老师表扬”,孩子知道画画并不是自己的强项,反倒觉得“妈妈让自己很没面子”。
因此,赞美要实事求是。比如:孩子在画一幅彩笔和剪纸结合的画,剪纸是孩子的弱项,彩笔画还可以。就可以先表扬孩子:“这幅画构图不错,这些小草、小花也画得很细致。只是小狗、小猫的边缘剪得不太好,你还想把它弄得再漂亮点吗?这点小挑战,对我们家宝贝来说,很容易的,对吧?”
学习行为与道德行为根本的不同在于,学习行为无所谓对错(我说的对错是指行为本身,不是指数学练习题的对错),只有技能上的差别。因此,孩子只要是在学习,就应该被鼓励;他在学习上所花的工夫,与他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相关。家长再怎么用力,都比不上孩子的内在动力。与其责备、督促,不如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多加指导,这个刚好说到下面的观点。
3、孩子气馁的时候,给孩子打气,如有可能,可给予技能上指导,但切忌包办代替
这里就补充说明一下“技能上的指导”与“包办代替”的区别。还是上面举的例子,孩子剪纸剪得不好,边缘总是剪得不整齐。如果每次都是“家长帮他把边缘剪好,贴在画纸上”,尽管家长也有边剪边教,但孩子由于“不用自己动手也能完成画作”,就没有“学会剪好边缘”的动力。
如果家长是另外拿一张纸“示范怎么剪”,最终贴到画纸上剪纸作品一定是孩子做的,这个就是“指导”。
4、对于孩子做错的事情,必须及时指出,但需要注意语气和方法(适用于行为规范)
“家长对孩子的一味表扬”有时候会被孩子觉察,成为无理要求的“保护伞”。有些淘气机灵的孩子,知道做什么都会得到家长的表扬后,就有恃无恐,为所欲为,使得家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全部泡汤”。
这点提到的”注意语气和方法”就是“正面管教”涉及的内容了,看到这里,我想家长朋友已经知道,我认为:赏识教育和正面管教是相辅相成的,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管教是一种教育策略。
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建议
淘气的孩子,“欣赏的眼光”多放在“遵守规则的事情”上,忽视“不认可的行为”;宜用“挑战性”的语气(不是挑衅),激发孩子的斗志。
- “我们再增加点难度,你还能通过吗”,这是挑战。
- “说不能做还做,你再做一次试试看”,这是挑衅。
胆小敏感的孩子,做事小心谨慎,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不大注意事情好的一面,往往将不好的一面无限的放大,一点点小挫折、小失败、老师不经意的批评,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得了的大事。他们是最需要赏识教育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家长中,具有“好面子、敏感性格倾向”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家长首先要做好的往往是自己的心理建设,而不是“把眼光放在孩子上,总希望不断地改变孩子”。当家长能够做到自我觉察、自我领悟、自我调整以后,会发现孩子会随之改变。
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1、赏识有“欣赏”和“识别”的含义,是建立在懂孩子基础上的,由衷地赞美;是夸孩子“做的事情”,而不是夸他这个人。
2、赞美之词一定是你内心认可的事情,不认可的事情就是你对孩子提出的下一步要求,这个要求每次孩子都够得着,自信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3、一味的赞美,只能带来孩子的情感依赖,你会发现孩子变得“说不得”。
我理解的“正面管教”
主要观点
我理解的“正面管教”,包括四层含义:
1、当孩子出现家长不认可的行为时,不应讽刺挖苦,而是明确指出;
2、与孩子面对面的交谈,摆事实、讲道理,明辩是非;
3、有时候,孩子有意为之的行为,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应当关注正面的行为,忽视不认可的行为。(适用于生活习惯类的行为)
4、严重的、与道德品质有关的行为,明确禁止;如果已成习惯(比如“拿他人物品”),需要专门的、系统性的行为干预。
做法举例和说明
1、当孩子出现家长不认可的行为时,不是讽刺挖苦,而是明确指出
比如:家长说:“你现在能干了是不是,说你两句就撕本子,你再撕一次看看!”他会真的“再撕一次给你看看”,他不是在挑衅你,他是没听懂,以为你在鼓励他。这是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年龄大点的孩子,他能听懂,但如果家长经常这么说,等于是在鼓励孩子习惯于跟家长对着干。
有的家长会问我:“什么是行为规范?孩子那么小,怎么能讲明白?”行为规范不是靠讲的,是实际做的。3岁之前,尽量少给孩子约束,2-3岁之间正是孩子的创造力发展、探索兴趣高昂的年龄,无约束的环境,才能让他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但在孩子不经意间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时,比如故意打坏东西,可用“童话式的方式”或“同理心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爱心,比如说“小碗摔痛了,我们再也见不到这个漂亮的小碗了”。下次,孩子只要想做之前,家长就立刻皱皱眉、摇摇头,孩子就知道“这个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对好的行为微笑赞许,对不对的行为皱眉摇头,就是行为规范建立的过程。
2、与孩子面对面的交谈,摆事实、讲道理,明辩是非
正好,我们的“管教策略实训课”上有位家长学员,听课后进行家庭教育实践,有一番非常精彩的亲子对话,分享给大家:
针对的事情:从小饭桌接他时,一个小朋友向我告状“他把数学作业撕了,还骂老师神经病,骂我神经病”所以此次主要解决: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对小朋友无心的行为不宽容的问题。
行为原因自我分析:a、没有犯错,确实受了委屈;b、独生子女,平时有些骄纵;c、爱面子,不好意思承认错误;d、对小朋友有偏见。
不能接受别人批评属于不认可行为A2,对小朋友无心行为不宽容,咄咄相逼,争执属于不认可行为A3(说明A2A3是我们管教策略的策略编号)
处理方式:刚开始我确实不够冷静,在小饭桌就黑了脸,因为对他骂老师的行为不能接受,但仍然忍住把他带回家解决问题(因为以前商量过:有问题不在外面争吵,回家解决问题)。回家后他很激动,把自己做的手工摔在地上,要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我追过去让他解释清楚。他大哭,说家长、老师、同学都不相信和关心他。我平稳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把他拉到我旁边坐下,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说的都是气话,你可以选择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发泄情绪,可以哭泣,但是发泄完希望你能给我解释一下,但是解释属于自愿,如果你不想说我可以不问。他情绪比开始略平稳,但仍然是哭诉:“那个小朋友(这里叫硕硕)中午想要他的星空纸,但他没给,下午放学硕硕把他的作业蹭破了口子,而他自己转身阻挡时把整页作业都撕下来了。他说他根本没有骂老师神经病,是硕硕冤枉他。”
听完他的解释我和他分析:A、硕硕把你的作业蹭破了并不是他的故意,因为他和你一直都是好朋友,而且把整页作业撕下来的是你自己,而且也是无意的,所以推己及人,要学会宽容别人的过失,严于律己。B、”神经病” 是你的口头禅了,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要学会努力克服,而且老师是需要尊敬的绝对不可以骂老师,这是反复强调过的。C、我一开始不了解情况就向你发火,是我的不对,我道歉,以后会先了解好情况再做判断。D、每个人都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关键要学会如何控制(这是这段时间我和她反复强调的问题),妈妈也在努力学习控制情绪。F、我们都很关心你、爱你。
结果:他很快平息了,给自己倒水喝时还给我倒水,我表扬了他,比以前懂事,并知道心疼妈妈了。
体会:我的孩子是个你强他就强,你弱他就弱的脾气。我以前用过激的方式吵他,打他,他从不承认错误,并且会和我斗嘴,吵架,可是我发现当我试着控制情绪,理解他,耐心一些,他也会慢慢平稳下来,而且还会体会到妈妈带他的不容易,每天倒垃圾,帮我拿电瓶上楼。我感觉我和他都在慢慢成长。现在他也会在我发火时说:我们不吵架,好好说。可能我们现在仍有很多缺点,但我有信心和他一起克服。
3、有时候,孩子有意为之的行为,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应当关注正面的行为,忽视不认可的行为。(适用于生活习惯类的行为)
比如孩子喜欢在沙发在跳来跳去,如果他每次跳,你都说:“宝贝,不能在上面跳啊!这沙发很贵的。”可能你还会跑过去想把他抱下来,他看到你就会在沙发上跑,这样一来,你追我赶就成为一种“有趣的游戏”,孩子会乐此不疲。你越不让他这么做,他越做得起劲。
建议的做法是:不理他,自己该干嘛干嘛。如果哪一天,你发现宝贝安安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书时,就走过去陪他看书,他要求你讲时给他讲。慢慢地,他自然会对在沙发上跳不感兴趣了。当然,“在有弹力的物品上跳”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体育活动,哪天你带孩子去游乐场的时候,特地去玩玩跳床吧,让孩子尽尽兴。
作者:刘鸿雁 来源:儿童心理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1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