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百转千回-探寻故宫

百转千回-探寻故宫

朋友们如果你对故宫感兴趣,那么请耐心的看完整片文章,它能让你整体的认识一个曾经的皇家建筑群的前世今生。因为篇幅有些长,请静下心来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如果觉得此篇长文对你了解故宫文化有所帮助,不要忘记点赞转发。

故宫博物院是我们建国以后对紫禁城的称呼。紫禁城就是明清时代的皇城,紫薇星代表帝王,禁城代表着帝王的威严。我们都知道故宫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米。南北长度960米,位于北京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长度753米。外城墙高度达到了1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北京曾经是五个朝代的古都。北宋时期辽国灭掉北宋,定都于北京称作辽南京。把都城建在了故宫的西南边,也就是今天的玄武区附近。这个时候辽国与南宋王朝并驾齐驱。就在辽国灭掉北宋不久后金国像杀出的一匹黑马迅速灭掉了辽国。同样定都北京。并在辽南京城的北边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叫做中都。好景不长,几十年后蒙古人以势如破竹之势灭掉了金国与南宋,这个后起之秀甚至把战火燃烧到了欧洲。这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元朝。蒙古人同样把国都定在了北京。建了一个元大都。经历了这三个朝代,北京终于在明朝朱元璋开国后被褫夺了国都的地位。朱元璋把明朝的国都选在了今天的南京,我们也把南京叫做金陵。当时的南京叫做应天府。可是戏剧的一幕发生了,朱元璋死后他的儿子燕王朱棣谋反,以自己的封地北京为根据地一路打到了南京,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退位。朱棣称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朱棣决议要迁都北京回到自己的封地。所以一场耗资巨大的建筑群紫禁城开始初漏端倪。它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是无法想象的。建筑的木材石板多是出自云南,广西的深山老林。运输成本及其昂贵。今天我们几乎已经找不到用于建设宫殿支柱的巨大香楠木。可是很讽刺的是永乐19年刚刚建成几个月的三大殿就发生火灾付之一炬。到了正统年间,也就是大家看过的明妃女医传里边的皇帝朱祁镇,他决定重修三大殿,在他被俘之后他的弟弟朱祁钰继位继续重建修缮。这样紫禁城中的三大殿又重现光辉。可是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个喜欢求仙问道,不上朝的皇帝。三大殿又发生大火,被烧的面目全非。嘉靖皇帝又组织重新修缮。到了他的孙子万历皇帝这大殿的修缮仍然持续不断。一直到了天启年间才基本完工。天启皇帝朱由校我们也很熟悉,就是那个每天喜欢研究木工的皇帝,堪称当时的鲁班在世。这个时期的明朝已经逐渐走向了衰亡。清军入关后占领紫禁城。仍然决定把北京定为国都,建立大清。由于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开国根基不稳,不能再次苛捐杂税重建宫殿,所以就把紫禁城翻修后作为了皇城使用。不幸的是康熙王朝时代三大殿又起大火。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大殿就是康熙在位期间修缮后的宫殿。明朝时三大殿曾被称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到了清朝改成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的并称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金銮宝殿。

当我们从曾经的承天门(天安门)进入时会经过端门,走过端门就来到了午门,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是一个U字型建筑,主门楼高35米,两边会有两座向南凸出的观楼。午门广场的东侧是皇城的东门叫做东华门,西侧为西门叫做西华门。清代的大臣们上朝基本不走天安门与端门,而是走东西两侧的侧门。进入午门时也不能走中间的门洞。只能走两边的侧门。因为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从中门出入,不能僭越。大家看电视剧都听过拖出去午门斩首。但是资料记载拖出午门的受刑人员一般都是被杖毙,也就是用棍子打死,很少会有用刀砍头的画面出现。清朝时期的献俘仪式也在午门外的广场。

过了午门我们就真正的进入了皇城。出现在你眼前的是汉白玉雕凿的石桥。就是我们熟知玉带桥。下边就是内金水河。过了河一座宏伟的城楼映入眼帘,它叫做太和门。太和门其实也因火灾被烧毁。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门是光绪皇帝时期建造的。走过太和门正对我们的就是屹立在八米三级白玉石阶之上的太和殿。太和殿与太和门东西两边有两个配殿叫做文华殿与武英殿。文华殿曾经是给皇帝与皇储开设经筵的地方,也就是讲课谈论治国之道的地方。我们常听过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也在此地,文渊阁藏有大量珍贵书籍,《四科全书》就藏在此地。武英殿听起来应该是武将聚集的地方,其实不然,这里是编纂书籍的地方,后来变成了皇家的书籍印刷所。闯王李自成攻破大明朝时曾在武英殿黄袍加身称帝,史称大顺。让我们回到中轴线上的主殿。

三大殿的排列在白玉石阶的映衬下在天空中俯瞰形成了一个王字。那么太和殿的用途是做什么的呢?一定会有人说是皇上平日上朝用的。那你就错了,太和殿的使用频率其实很少,一般都是新皇登基或重大节日举行大典时才会用到太和殿。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节。也会在太和殿举行宫廷宴席。万寿节就是皇帝陛下的生日。太和殿的房间厅堂布局是横九纵五,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九五之尊,彰显了皇家的威严。


当我们看到太和殿屋顶殿脊上的十一件走兽瓦片一次排列:仙人骑凤,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你就会明白这座大殿的重要性,十一个走兽瓦件说明其等级极高。乾隆皇帝御笔建极绥猷的匾额高高悬挂在太和殿正中,不过我们目前看到了匾额是建国后的复刻品。建极绥猷的意思就是皇帝有着上对皇天下对黎民百姓的双重责任,受命于天建立法制,抚恤百姓用以安民。表现了乾隆皇帝的治国之道。

过了太和殿我们来到了中和殿,它的用途并不大,据记载多为皇帝在进入太和殿主持大典仪式之前休息的场所。形象的说太和殿是台前,那么中和殿就是幕后。中和殿正中也有一面匾额,上书允执厥中,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因为乾隆皇帝喜好书法,所以经常写写画画。允执厥中的意思就是行为方式要不偏不倚,有一个中正的态度。意思也是说皇帝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能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格局。那我们继续往北走,最后来到了保和殿。

这个地方也是举办宴会的宫殿,但是它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古代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其中的殿试就在这里举行。什么是殿试呢?在清朝县一级的考试叫做进学,通过了进学你就可以称为秀才,然后进入下一级省里的考试,我们把省里的考试叫做乡试,考中了你就是举人。过了乡试就要进入中央一级的考试。中央一级的考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秋天参加会试,考中了你就是贡士,第二年春天这些贡士就要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评选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有三个名额,也就是最优秀的三个人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其他落选的贡士则被封为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殿中皇建有极的匾额高挂正中,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意思就是君王之道好似中庸之道。我们说的有些跑题,但是这恰恰证明了保和殿的重要性,不计其数的国家栋梁之才都从保和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好了三大殿的情况已经介绍完了。我们把三大殿的最后一殿保和殿与乾清门门前的广场做分界线,保和殿以南的区域叫做外朝,以北的区域叫做内廷。接下来我们开始介绍内廷。



今天我们参观故宫经过三大殿后会来到一块广场,广场正北对应的是乾清门,西侧是造办处,东侧就是参观的主路线钟表馆,珍宝馆。东侧开放区域较多建议大家走东侧路线。走过乾清门我们会看到白玉长廊直通乾清宫。这里就是皇帝的住所。这个地方并不陌生,当你看到正大光明的匾额时是不是想到了戏剧中的场景。正大光明是顺治皇帝的御笔。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告诉群臣与子孙后代做人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能靠玩阴暗的弄权谋为治国之道,也是顺治皇帝的座右铭。其实清朝皇帝大部分时间处理政务都是在这个地方,会见大臣也在这个地方。还有大部分时间皇帝则在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完成会见大臣批阅奏折的工作。每当冬至到来,阳光会通过地板反射到正大光明匾与下方的五条金龙身上熠熠生辉,平日里屋子和匾额则失去了光辉显得阴暗。今天我们看到的乾清宫因为火灾的原因,是嘉庆皇帝时期重建的。


我们绕过乾清宫继续向北来到了交泰殿,内廷与外朝的建筑布局十分相似,交泰殿和中和殿一样,也是夹在中间体积略小的宫殿,殿中匾额无为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有道家的意味无为而治,顺应天道,顺其自然。这里是册封皇后的场所,也是皇后过生日千秋节大家来朝贺的地方。继续向北就是坤宁宫。乾坤代表天地。乾清宫与坤宁宫相互辉映,代表天朗气清,大地平静,国泰民安。


在明朝时期这里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我们都知道的明末崇祯皇帝的皇后就是在李自成杀入紫禁城时于此宫自缢而亡,以身殉国,以死明志。非常的忠贞。到了清代这里就变成了皇帝大婚的洞房,也变成了祭神的场所。皇后们则移居他处。今天我们看到的殿中匾额就是慈禧太后的御笔日升月恒。继续向北就是清宫剧里经常出现的御花园,剧中许多完美邂逅与明争暗斗就是在这里发生。

园中多为苍松古柏,寓意着松柏长青。御花园就是内廷的最北端,出了御花园继续北行就是出宫之门玄武门,因与康熙帝玄烨名讳相触,为了避讳,后改成神武门。在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的内廷两侧就是大家熟知的东西六宫,北五所,畅音阁等休闲娱乐的地方。东西六宫自然是皇帝妃嫔以及皇太后,皇后居住的地方。大家可以去东侧有名的延禧宫看一看,这就是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居住的地方。

但是延禧宫在道光年间发生大火被付之一炬,在宣统年间,我们熟知的珍妃的姐姐谨妃准备在这里建造一个西洋式的宫殿,建筑主体刚刚修建了一部分,大清王朝就亡国了,谨妃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她与世无争,即使面对太监,宫女的僭越行为她也一笑了之,她似乎看到了王朝的结局,虽然她得不到皇帝的宠爱,也不会去和妹妹珍妃争宠,她是那么的淡然。今天我们看到残留的西洋建筑就是宣统时期的产物。


我们还可以去畅音阁走走,站在阅是楼前面对畅音阁神思一下皇家观看娱乐表演时的场景。然后寻路向北来到大名鼎鼎的珍妃井。院子里二百多年的古柏见证了珍妃的生离死别,当二十四岁的珍妃被慈禧太后下令塞下井香消玉殒时,光绪皇帝的爱情故事也烟消云散。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六宫。养心殿就在其中,雍正皇帝与乾隆皇帝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里走过。殿中的中正仁和匾额出自雍正御笔,偏殿三希堂则是乾隆御笔。

据记载三希堂存有三件稀世珍品墨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养心殿北侧永寿宫旁的螽斯门也是经常上镜的地方。螽斯是一种有害的昆虫,它的繁育能力极强,所以那些想多生皇子的嫔妃们就会来这里祈福。西六宫最北端的储秀宫就曾经是慈禧太后的行宫,目前已经开放,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我们通过划分可以看出西六宫居住的多数为上了岁数的太后太妃,东六宫多数为年轻的嫔妃。北五所以前也曾经是皇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变成了太监与奶妈生活居住的地方,皇子们迁到了南三所。我们应该知道当皇子们到了适龄的时间就会被送往其他地方居住不再与母亲同住。好吧,内容篇幅有些长,前一段时间有一位著名演员曾经抖机灵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我们在这里再重申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与日本侵华我们的故宫没有被破坏。我们稍微有点历史常识都应该知道1840年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手是英国,原因是我们只开放一个广州口岸,无法满足列强对清朝的贸易输出,无法获取更多利益。所以当林则徐虎门硝烟后,英国与我们爆发武装冲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同样是为了打开中国贸易市场,利用马神甫和亚罗号事件英法联手打到了北京城,烧掉了圆明园。还有一种说法是咸丰皇帝纵容曾格林沁杀掉了英国使臣直接导致了战争的爆发。1900年义和团开始扶清灭洋,清朝开始支持义和团运动与八国宣战。八国联军打入紫禁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出逃。皇城部分珍宝被劫,但是并未破坏紫禁城,撤出紫禁城后八国联军又来到了圆明园,经过上次的大火圆明园并未完全损毁,部分建筑保存完整,并存有珍宝。遭遇第二次洗劫后,大火再次烧掉了圆明园,这次是一个灭顶之灾。一些人会问八国联军为什么只烧圆明园不烧紫禁城呢?紫禁城代表着政权,列强只想赚钱,赚钱还是需要满清政府把持住政权控制局势支持他们,为他们谋利。消灭政权,让五湖四海陷入动乱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是一种利用关系,和日本与伪满洲政权是一个性质。

为什么我们的故宫仍然存有大量珍宝呢?因为紫禁城的宝物真的是不计其数,随便拿出一件都是绝世藏品,八国联军怎么能够都带的走呢,一些大件珍宝携带都是问题。在日本军队进入紫禁城前,大部分珍宝已经由国民政府运出。建国后又回到了曾经的家。并不是因为侵略者良心发现有多么的善良。在民国的时候还有人想拆掉故宫重建政府政权,吴佩孚将军就曾极力反对。正是这些具有民族大义的英雄们默默无闻的保护才使得我们有幸今时今日能看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朋友们如果觉得此篇文章对你了解故宫的历史有用别忘记点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848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