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发布了一则公告,“由于某种原因…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从2019年起暂停。”
此消息一出,杭州家长群里炸开了锅。据17日武汉晚报载,杭州的王女士听到这个消息,她说脑袋一阵嗡嗡响,第一反应是:“天啊?真的吗?说不搞就不搞,我们怎么办?这个暑假儿子天天在集训。”她说,如果儿子能拿到提高组一等奖,那就有机会被重点高中作为信息学特长生特招录取。为此,王女士为儿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长精力,当然还有投入。据悉,学信奥的中小学生,一般一年花费都要两三万,有的孩子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成本就更高了,学到初中,投入十来万不足为奇。现在,竞赛说不办咋就不办了呢?
其实,像王女士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让孩子上兴趣班、特长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并不在于想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而是为升学、加分筹备资本,为进入名校,培造一块砖敲开砖。这种做法,实际上偏离了兴趣、特长的初心,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
小晗的情况并非个例,当下,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甚至几个特长。因为特长这块砖,可以帮孩子扣开名校的大门。重庆沙坪坝12岁女孩小雨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小雨同学小升初面试,失败10次后终被录取,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其一首《月半小夜曲》二胡曲打动了老师,可是,被录取后的小雨却说,这个“一技之长”恰恰是她最讨厌的。(《重庆时报》2016年6月22日)
小雨为什么如此痛恨自己的特长?“一年级,一个正值孩子烂漫、憧憬、快乐的年级,我被逼着放弃了学画画的道路,去学习爸爸最喜欢的二胡。”在作文中,小雨写道,“自己稀里糊涂学了一、两年二胡,实在受不了,因为不喜欢想要放弃,却遭到了家长强迫。日复一日,对二胡的感觉渐渐麻木,再后来,对二胡避之千里,甚至为了不拉二胡,拖拖拉拉,每天将作业拖到很晚才做完……”
那么家长为什么不让小雨发展她喜欢的画画呢?“画画的人太多了,如果练不出来,实际意义可能不大。” 小雨的爸爸如是说。
什么是特长?一般来说,特长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特别擅长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除专业人员之外,一般人都比不上。如唱歌、跳舞、画画、下棋等。一个人之所以会有某方面特长,多与其爱好有关,为什么会有这个爱好,因为对其感兴趣,因为感兴趣,所以所有的业余时间就都花费在了这个特长上,而且一个人的特长,多会伴随其一生。这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某种特长,是因为内心兴趣的驱驶,产生强烈的欲望和强大的内驱力,促使自己乐意做某事,而非是外界他人强迫所致。因此,特长都与自己喜好相关,是自己兴趣爱好的衍生物,没有功利性目的,是一种自娱自乐行为。就其实质而言,特长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其技艺水平的高下,而在于操弄“特长”能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因此,真正的特长是自己的“最爱”,绝不会自我“讨厌”。
可反观当下,我们孩子的特长,非是孩子有某方面的潜质爱好,非是为了孩子更好的自我发展,非是孩子自己的内心选择,多是家长一厢情愿的强迫,是奔着升学加分而去的,为了将来在小升初、初升高、甚至高考时增加一个筹码,为升学多一个加分的机会,此种特长培养,其功利性昭然若揭。
被强迫的特长并非发自孩子内心兴趣,孩子当然就不会喜欢。尽管可能像小雨同学一样,会增加其升学的筹码,甚至会让其绝处逢生,但是这种令孩子“最讨厌的”爱好,并不会长久,更不可能会伴其一生,一旦完成其升学的使命,自然便会寿终正寝……
因此,近年来,为了让孩子的兴趣、特长回归其初心,国家不断规范各种比赛,许多赛事停办,这引来不少家长们的惊呼,我觉得,我们家长惊呼之后,应当反省一下,不要只盯着竞赛,加分、升学,当为孩子让孩子将来的发展着想,从孩子的天性潜质——真正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发展起自己真正的特长!那样,才会像围棋高手柯洁、“国民才女”武亦姝等一样,以自己独有的优势,昂首跨进名校的大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