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因为小说史料详实,情节生动,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化,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很多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将《三国演义》作为了解这段历史的首选读物。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却对一场足以影响天下走势的谋杀案只字未提。这桩谋杀案,便是蜀汉大将军费祎遇刺案。
刺杀费祎的这个人叫郭脩,又名“郭修”,字孝先,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大臣,官至中郎将。据裴松之的《三国志》记载,郭脩一向有功绩德行,闻名于西州。在一次与蜀汉对战的过程中,郭脩被姜维擒获。后来他投降蜀汉,被后主刘禅封为“左将军”。要知道,诸葛亮和马超当年都当过这个左将军,可见刘禅对郭脩的器重,也表明郭脩投降前在曹魏阵营中的地位。
但郭脩对于刘禅的优待并没有感恩戴德,而是不断找机会刺杀刘禅。据裴松之援引的《魏氏春秋》记载:“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由此可见,郭脩其实最想杀的人是蜀汉后主刘禅,只是因为近不了刘禅的身,这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刺杀费祎。
那郭脩为何又要刺杀费祎呢?咱们结合费祎死后的事便能得出结论。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不久之后刘禅命姜维接替费祎的职务,围攻南安。而此次出征却无功而返。同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北伐合肥,同样兵败而归。也就是说,在这一年内,曹魏抵挡住了蜀汉和东吴的先后进攻。
面对郭脩刺杀费祎一事,裴松之一口咬定是郭脩私人所为,与曹魏政权无关。他称“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郭脩杀掉费祎,并不会引起政局动荡,所以不建议将郭脩比作聂政、介子之流。因此,他不仅不承认郭脩曾为魏臣的身份,甚至将郭脩称为“西州之男子耳”。但事情真有这么巧合么?蜀汉大将军前面遇刺身亡,后面就兵败而归,中间没有一点关联么?
而且即使费祎是中才之相,但作为全国军政一把手,被刺身亡后岂能不引起朝局动乱?很明显,裴松之是在为曹魏开脱。除此之外,魏帝曹芳的态度也很能说明一切。郭脩刺杀费祎后也被蜀人杀死,魏帝曹芳下诏追封他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号为“威”。他的儿子也沾了光,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千鉼,绢千匹。这像是对一个普通人的态度么?所以很有可能是郭脩奉命刺杀蜀汉高层。而罗贯中不提此事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因为此事内幕尚未公开,他不好猜测。二是他乃尊刘抑曹者,不愿把蜀汉群臣写得那么无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3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