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朱祁钰,读懂已是而立年
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叛乱,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获胜,在汉王府中,邂逅了一位姓吴的侍女,这位侍女不仅容貌艳丽,而且聪颖过人,深深的打动了朱瞻基,他便将她带回北京,打算纳入后宫,这位侍女就是朱祁钰的母亲。
然而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坚决反对一个罪臣侍女入宫。
朱瞻基无奈,便将吴氏安置在宫外,此时朱瞻基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可惜子嗣不旺,只有3个女儿和长子朱祁镇,朱祁镇的母亲是孙皇后。
没多久,朱瞻基得知宫外的吴氏也怀孕了,朱瞻基很高兴,希望她能生个皇子,因为生了儿子,就有理由把她带回皇宫了。
果然,到了第二年八月吴氏生下一子,取名朱祁钰,但朱瞻基未能如愿以偿,张太后始终不认这个孩子,吴氏还是没能入宫。
朱瞻基在位10年,历史贡献很大,他临终前哀求他的母亲张太后,希望母亲能够承认吴氏和朱祁钰。
张太后看着即将离去的儿子,泪如雨下,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朱瞻基去世后,他9岁的长子朱祁镇登基,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张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朱祁镇的母亲孙皇后变成了孙太后。
太皇太后言而有信,封朱祁钰为郕王,封吴氏为吴娴太妃,让母子二人居住在郕王府。
正统十四年,哥哥朱祁镇北征瓦剌,在土木堡大败,成为俘虏,瓦剌大军继续南下。
当时大明王朝的天空是阴霾可怖的,瓦剌军队兵临城下,危险和死亡笼罩在北京城头,在此危难关头,大臣们便一齐请求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拥戴朱祁钰登基,主持抵抗瓦剌大计。
朱祁钰这时候是不愿当皇帝的,因为一旦城破之后做皇帝的危险系数是最高的。
但在如此危局面前,他并没有怯懦,答应了众臣的请求。
面对敌军的威胁,朱祁钰决定和群臣百姓一起誓死保卫北京城,他任命于谦为前敌总指挥,正因为这一英明决定,才挽救了大明的危亡。
最终在朱祁钰和于谦的带领下,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然后明军乘胜追击,大败敌军,最终瓦剌发生兵变并主动提出要送还太上皇朱祁镇,可在这时候朱祁钰却犹豫了。
犹豫的根源是皇权这个东西确实过于诱人,古往今来多少圣贤豪杰都为它争得头破血流。
朱祁钰本来和哥哥朱祁镇的感情很好,在朱祁镇刚刚被俘时,他也的确是不太愿意登基的。
但大明朝需要他登基,文武百官把他推上了皇位,权力能让人改变得无声无息。
站在朱祁钰的角度,不再愿意朱祁镇回朝,担心帝位不稳,其实换了谁都可以理解的,毕竟伯夷叔齐那样诚信礼让,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仅限于传说之中。
不得不说,皇权的魔力实在太大了,让人无法抵御,南宋时期,岳飞一心想收复失地,迎“二圣”还朝,可宋高宗却不想让父亲和哥哥回来,无非是担心父兄回朝,自己的皇位不保,如今朱祁钰也面临了这个问题。
这时于谦安慰道:“如今大位已定,没有再更改的道理!”所以朱祁镇即使回来,也只是太上皇而已。
朱祁镇南归后的迎接仪式很简单,不久朱祁钰将哥哥软禁在了南宫内。
在这件事上朱祁钰做得很不好,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瑕疵。
英宗回京之后,朱祁钰派人严加看管,但他还不满足,不久他废侄儿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亲子朱见济为太子。
世事难料,不久朱见济生病夭折了,朱祁钰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到了景泰八年,他得了重病,立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可众臣意见纷纭,于是准备第二天上朝君臣共议,但朱祁钰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朱祁钰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
群臣没有等到朱祁钰,于是相约明天早朝再来,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太上皇朱祁镇复辟。
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时,朱祁钰在宫内听到前面撞钟擂鼓,询问左右后方知是太上皇复位了,这时他脸上露出了宽松的笑容,说道:“哥哥又做了皇帝,好,好,好。”
这时朱祁钰终于得到了释怀,他多年的心理负担,全部得以放下,是哥哥的终究是要还给哥哥,这么多年为了这个皇位,他过得并不快乐,现在终于得到了解脱...
五天之后,朱祁镇处死于谦、王文等忠臣,并罢免流放众多景泰旧臣,下令废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病”逝,以亲王礼下葬,谥号为戾!并且无缘葬入皇陵。
朱祁钰的死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自然病死说,另一种说是被朱祁镇指使宦官蒋安用布帛勒死,然后对外宣称病逝,这里我更倾向于后者。
直到明宪宗继位,这位侄子没有记恨他的叔叔,给朱祁钰恢复了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相较于朱祁镇,朱祁钰回归了善良,他去世的时候年仅30岁,纵观他这一生其实很不幸,幼年之时身份不被认可,直到父亲病逝后才被承认为皇室血脉,后来奉旨监国,临危受命,登基为帝,力挽狂澜。
朱祁钰是个不错的皇帝,但他的悲情一生不免使我们唏嘘不已,可见做皇帝不仅仅光需要治国的才能,有时候家务事也一定要处理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9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