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有哪些作品表面上是喜剧收尾,但其实是悲剧收场?

有哪些作品表面上是喜剧收尾,但其实是悲剧收场?

非但不是喜剧,甚至比《红楼梦》、《围城》更悲剧,这就是我对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的评价。


1、

电影这个东西,我是不太懂的,不过也懂一点喽。

我目前最喜欢的三部电影,除了《肖申克的救赎》、《让子弹飞》外,便是《唐伯虎点秋香》了。其中,第三部看的遍数最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看电影也一样,在看了这部电影一百遍、一百遍之后,我终于读懂了这部电影的某些深意。写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钱锺书,今天为什么会谈电影呢,坦白说,我读懂这部电影是从钱锺书的《谈艺录》中得到的灵感。

读懂《谈艺录》不难,难的是让大家也懂。所以本篇偏重于结论部分,一些比较深度的内容,可参看翟人周先生的《试论〈谈艺录〉、〈围城〉与〈唐伯虎点秋香〉的暗通之处》一文;公号:一个读书人的自我修养;2020.3.1,头条,总第39期。

我没有反对高票答案的恶习,但我确实觉得其他答主分析的太浅了。

废话少说,先上东西。


2、

《唐伯虎点秋香》的片尾,相信很多观众已经很熟悉了,这里就不放了,毕竟这么经典的电影,放截图或者视频我都觉得是对他的侮辱。

结局虽然是利用瞬间反差来造成笑点,与片头形成了一个巧妙的call back,但是注意,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笑点。

如果没有这个耐心寻味的结尾,这部电影只能算一部成功的喜剧,而完全没办法和《肖申克的救赎》、《让子弹飞》并列为我心目中的三大神片。

我觉得这也是周星驰的喜剧比现在一些喜剧的高明的地方:不为了搞笑而搞笑。为了搞笑而搞笑,流于表面,自然也就没了深度。

吹完之后,我们开始正题。电影不仅可以顺着看,更可以剖开看。


3、

电影中的唐伯虎家财万贯、年少有为,还有这八个国色天香的娇妻,令人羡慕。而实际上,家里却是鸡飞狗跳,八位娘子终日游手好闲。

于是外表风流,内心痛苦的才子,决定外出,寻找自己的红颜知己。

结果如上所示,表面上最终抱得美人归。然而最终却被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玩笑”要加引号,是因为这绝不是个玩笑。

第一个问题,唐伯虎的八个老婆真的如片头所示,以唐伯虎的才学、唐家的家世、他老妈的眼光(能和华夫人争老公),为什么会取了八个这样的老婆?眼瞎了吗?

我想,她们婚前应该通通都是秋香的样子,至于为什么会变成开头样子呢?《唐伯虎点秋香》没有续集,所以我们也没有答案。但真的没有答案吗?


4、

有的。只不过答案不是在电影里,而是在一本小说里。这本小说叫《围城》,小说的作者叫钱锺书——一个深谙人性的智者。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曾在刚失恋后不久,对他的好友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佩服你的精神,我不如你。你对结婚和做事,一切比我有信念。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同样是《围城》的主人公,在他结婚以后,在他的妻子提起他的初恋时说过这样一番话:

“只有你这傻瓜念念不忘地把她(唐晓芙)记在心里!我早忘了,她也许嫁了人,做了母亲,也不会记得我了。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

这两句话,完美照应《唐伯虎点秋香》的结尾。肯定会有读者觉得太牵强。能理解,毕竟方鸿渐是个恋爱中的失败者,所以他这番言论,很容易被人看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不过别着急否定,我还有证据。


3

刚才忘了说了,钱先生并不是专门的小说家。他的妻子杨绛是,非但是小说家,而且还是著名的编剧。

杨绛女士写过一篇关于《围城》的文字,其中对剧情,有这么一个建议: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娶了苏小姐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这样就完美的避开了读者们认为方鸿渐的话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指责。而且,也佐证了我开头所说的电影比《围城》是个更彻底的悲剧的说法。

这里又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钱锺书先生为什么没有采纳杨绛女士的建议,只不过,这个问题与本题无关,就暂不赘述了。好奇的可以参看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

至于为什么比《红楼梦》悲剧,当然也言之有据,诸君莫急、莫急。


4、

不同的命运,同样的悲剧。正如翟先生那篇文章里所说的“方鸿渐是没追到秋香的唐伯虎,唐伯虎是追到了唐晓芙的方鸿渐。”

往深点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你没得到你想要的,一种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

《围城》以一只钟结尾,暗示人生的困境,《唐伯虎点秋香》则以秋香的一句“划两拳先”既照应了开头的故事,也预示了以后的故事。

《围城》以一只钟结尾,暗示人生的困境,《唐伯虎点秋香》则以秋香的一句“划两拳先”既照应了开头的故事,也预示了以后的故事。《唐伯虎点秋香》再写下去,不就是按杨绛女士建议所写的《围城》吗?

城里的人想冲出去,于是唐伯虎为了追秋香去了华府。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于是唐伯虎把秋香取回了唐府。然后“划两拳先”,秋香只不过是第九个而已。之后会不会接着有《唐伯虎点XX》难说。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唐伯虎第一次撩秋香是在禁止嬉戏的庄严宝刹之中,很明显,他是不信佛的。而历史上的唐伯虎,晚年有一个号,叫“六如居士”。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个娶了九个甚至更多的风流才子,最后竟然遁入空门。难道这还不算惨吗?——不算。


5、

如同强中自有强中手一样,惨中也更有惨中手。

真正值得悲剧的不是电影,而是人生。说实话,如果只是个电影结局的话,爱怎么结怎么结,胡凯尔斯?真正悲剧的是,你我都是剧中人。

与《大话西游》结尾的那句“他好像条狗”同理,他像条狗,一点不悲剧,悲剧的是多年以后,才发现: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好像一条狗。

张爱玲有句经典名言: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话不是单单因为比喻漂亮而经典的,更主要的是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只是,张爱玲,毕竟只是个作家。


6、

钱锺书曾在《谈艺录》中diss过王国维,关于叔本华哲学,也关于《红楼梦》。

然似於叔本华之道未尽,於其理未彻也。苟尽其道而彻其理,则当知木石因缘,徼幸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遥闻声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月满不得连宵,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嚼蜡。此亦如王氏所谓“无蛇蠍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於其间,不过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以上一段话,如果不知道木石姻缘说《红楼梦》中的宝黛二人的话,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不过能读懂“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遥闻声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月满不得连宵,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嚼蜡。”也差不多能理解全段大意吧。

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借助一下莫文蔚的歌词吧“开始总是分分钟妙不可言,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除了激情褪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以上比张爱玲说得更透彻了一点,但还远远不够。


7、

在把它说更透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说电影结局比《红楼梦》还要悲剧。钱锺书其实在diss王国维之前,礼貌性的恭维了一下,也可以理解为欲抑先扬:

静安论述西方哲学,本色当行,弁冕时悲。······窃所献疑,尚别有在。王氏於叔本华著作,口沫手胝,《红楼梦评论》中反复称述,据其说以断言《红楼梦》为“悲剧之悲剧”。······洵持之有故矣。

这一段话,在上面一段话之前,要读懂,必须明白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的悲剧,简言之:

第一种悲剧是由于坏人作恶造成的悲剧,比如“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被麻匪给劫了”。第二种悲剧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悲剧,比如这次疫情,给很多人带来的损失,大抵就属于这种。第三种悲剧,既不是由于天灾,也不是由于人祸,而是普通人处于普通的境遇不得不遭遇的悲剧,换言之,是一种普遍性的悲剧,所谓“悲剧中的悲剧”。

所以,《红楼梦》虽然悲剧,但还留个人们一丝美好的幻想,假如宝玉、黛玉在一起了多好;《围城》虽然悲剧,也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方鸿渐追到唐晓芙会不会好些的悬想;唯独《唐伯虎点秋香》,满足了观众的所有幻想,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然后,用一句话戳破。


8、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唐伯虎与秋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你前面看得越开心,到结尾的悲剧意味其实就更浓。

以上,基本可以回答问题了。

但我上文说了,以上所引的话还没把这个悲剧解释透。也就是为何会发生这种悲剧。在这里,一块贴出来,供大家探讨:

请即以王氏所徵《意志与观念之世界》一书明之。有曰:“快乐出乎欲愿。欲愿者、欠缺而有所求也。欲餍愿偿,乐即随减。故喜乐之本乃亏也,非盈也。愿足意快,为时无几,而快快复未足矣,忽忽又不乐矣,新添苦恼或厌怠、妄想,百无聊赖矣。艺术於世事人生如明镜写形,诗歌尤得真相,可以徵验焉。”

换成另一个常见表达就是,人生就如同一个摆动于痛苦与无聊两极间的钟摆,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无聊;得到了满足就痛苦。换到爱情上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了的迟早无动于衷。

如是而已。


9、

以上,一家之言。大家认同也好,不认同也罢。姑妄听之即可。

但我接下来打算说的似喜实悲的收尾,你肯定无法否认。

而且,它很有可能会击碎你的三观。

那就是,

我,辛辛苦苦码了这么多字,一个赞都没有。

难道,这还不算悲剧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8053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