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温暖的小事,叫等你回家吃饭
我的家人,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只要听说家里有人要回来,无论等到多晚,一定会等一家人到齐了再吃饭。菜品不一定很,多丰盛,哪怕只是一份简单的鸡蛋面。
好多次回家前我已经打好招呼,让家人不用等我,回家边拿碗筷边嗔怪:都说了不用等我了,老是不听。在嗔怪与敷衍的应和中,一家人还是整整齐齐的坐在一起吃饭。
我不知道我的家庭是怎样坚持下来这个习惯的的,渐渐地习惯成了一种传统。
我爸一直说,“我一直觉得,一家人总有各自的事,我忙着赚钱,你又常在学校,虽然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视频通话,也不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碗面条。现代科技是很发达,可是,毕竟不如面对面来得温暖。围坐在桌前,一家人隔着菜肴的氤氲中,一家人唠唠家常,说说往事,也相谈甚欢。奶奶总能一眼就能看出你瘦了了、黑了,你又熬夜玩手机,有黑眼圈了,看出你有心事,你不太开心啊……这些真不是在冷冰冰的电话通话筒中能看出来的。”
那么,屏幕前的你,有多久时候没跟家人一起吃顿热气腾腾的饭?
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觉得一家人整整齐齐围坐一桌吃一顿饭原来是件如此正式的事,是在我上大学后。
最近赋闲在家,周冲的短篇《人间味》,里面的一段描写让我深思:“母亲此生积怨颇多,贫困、卑微、辛劳与冷漠使她无从舒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亲的美貌又令她紧张,她日益敏感易怒,神经如履薄冰,微薄小事便轻易令她发作。”
周冲的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的关心仅仅只是步于吃饱穿暖,基本不会过多关心孩子,有太多语言上的交流。父母之间的戾气,在整个家庭里像恶魔的爪牙一般在不经意间便触及到子女身上,夫妻之间毫无感情可言,似乎他们的组成只是为了完成繁衍,互相拆台、恶言恶语都是家常便饭。
一个性格正在养成中的小孩,要在这样扭曲的家庭中挣扎,遭受感情的冷暴力十几年,试问她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周冲长大后曾经暗暗在心底里发誓,不想成为这样的父母,给自己的子女温暖与爱。
但在某一天无缘无故对孩子发火时,她悲哀地发现,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中充满了来自原生家庭的暴戾,它既熟悉又陌生,这种暴戾就像恶心的癌细胞潜伏在她体内无声无息。
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不自觉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与那样的联系。人既然作为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对每个人耳濡目染,就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试问就没有办法消除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了吗,答案是,有。但是不可能完全消弭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创伤。
试着不去抱怨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伤害,真诚地选择去理解和原谅,去找寻新的方法改善与家人的关系:试着坐下来和父母谈谈心,与家人一起设法解决问题。
也许你下来后发现所做的一切收效甚微,但做了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当某天你原谅父母的那一刻,你才真正明白,原来你放过的是过去的那个自己。
就我身边朋友的身上我得出的经验来讲,最有用的的答案,可能是原谅;最有用的方法,是靠你自己去重塑,改造这个家庭,不再依托任何人。
当你试着忘记,或者已经忘记了部分原生家庭的种种,当你慢慢找到自己性格中缺陷的东西来源于哪里,当你学会了与这些方法,和负面的东西能够和谐相处,这样,一个新的你才会产生。
我想,这时间最温暖的事情,莫过于家庭和睦,能一起等着吃饭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