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美文】舌尖上的金丝峡——秋(二)洋芋

【美文】舌尖上的金丝峡——秋(二)洋芋

小河水亘古流淌,滋润着河谷两岸的土地,浸润着小河人独有的秉性气质。人们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栽种着丰产的作物,土地用极具地理属性的物产将人们馈赠。在小河里,小麦、土豆、玉米是旧时的三大主粮。小麦不叫“小麦”,叫“麦子”;土豆不叫“土豆”,叫“洋芋”;玉米不叫“玉米”,叫“苞谷”。每年农历七月半前后,当年新收的麦子晾干可以磨面蒸馍。苞谷胡须由青绿变得油黑,几乎要胀破翠绿的苞谷壳。洋芋禾子渐渐枯黄,她在提醒着峡谷里的人们洋芋成熟了。小河里有做“七月半”的习俗:当年的新麦磨面蒸馍,洋芋切丝炸饼,腊肉切段煮熟,她们将和鞭炮、香火一起成为“七月半”祭祀祖先的元素。祭祀完祖先,洋芋丝饼成为一家老小喜爱的美食,我一直自信的认为她的味道胜过今日的快餐“薯条”。洋芋在小河里容易栽种,产量高,品质极佳。至今在小河里流传着一句俗语:粮食不够,洋芋来凑!可见小河人在饥荒的年月与洋芋建立起的深厚情感。小河里的巧妇能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洋芋蛋蛋变化成多种美食,不时唤醒在外漂泊孩子的乡愁!

洋芋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在粮食作物中,地位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洋芋学名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有最早的记载。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洋芋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洋芋产量高且易于管理,不仅能吃,还可以做成诸多美食,逐渐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在中国种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以东方人的智慧将洋芋精细烹调,变幻出了各式舌尖美味,从而让这一外来物种迅速成长为餐桌上的宠儿。无论你生在何处,曾经沧海,味蕾记忆里都少不了洋芋的影子,是她们陪伴我们度过青涩的童年,为我们的一生积蓄力量!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对洋芋青睐有加,在著作《农政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让我们得以知道400多年前洋芋的模样。明代万历朝进士蒋一葵《长安客话》记载:“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明代徐渭亦有五律诗《土豆》一首:“榛实软不及,菰根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蜀国叶蹲鸱。配茗人犹未,随羞箸似知。娇颦非不赏,憔悴浣纱时”。具有深厚学养的文人不惜笔墨为洋芋作咏,视其为上等美食,可见洋芋在最初和中国人舌尖相碰撞时产生的震撼。明末洋芋还仅仅出现在王公贵族、上层文人的餐桌上。清初洋芋开始流向民间,从而出现诸多极具地方属性的名称。此后的两三百年洋芋逐渐跻身于主粮的行列,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不知何时洋芋遗落到小河,但小河的洋芋煮汤做馔,品质绝佳,小河人几百年来对洋芋的宠爱足以证明。四围的群山和丹江丰沛的水汽形成了小河独有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勤劳的小河人经过无数次劳作,逐渐摸索出适合小河独特地理环境的洋芋品种,将红、黄、紫三色洋芋优中选优,根据不同的品质制作出各色菜肴,招待着四海宾朋。童年的清晨,外婆会早起搅上一锅洋芋糊汤,炒一盘洋芋丝,那曾是我儿时最依恋的味道。走过山,走过水,洋芋的清新一直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

每年洋芋归仓,母亲都会仔细分拣。完整无损的,母亲会仔细分类保管。破损的母亲也会去皮,仔细清洗将她们变成孩子们的美味。关中求学之前从未走出过大山,更不知道“薯条”、“薯片”洋快餐的美味,但我却深谙“洋芋丝饼”的妙处。母亲将洋芋切丝,搅入面糊,拍入葱姜蒜,食盐、五香粉调味。父亲将柴锅起火,倒入花生油升温至八成热。母亲站在锅台背后,一手扶盆,一手拿筷子,将裹有面糊的洋芋丝贴向锅边。刹那间,洋芋丝就变成了一块块薄薄的洋芋丝饼。火力将洋芋丝饼逐渐定型,飕的滑落油锅,瞬间泛起热闹的油花。花生油的煎炸,让洋芋丝饼渐渐的变得焦黄。洋芋丝的浓香弥漫着整个厨房,把孩子们的期待都汇聚到这里。看着孩子们吃着洋芋丝饼满足的神情,母亲露出了甜美的笑容。洋芋丝饼给山里孩子充实了青涩的童年,若干年后舌尖偶遇“薯条”、“薯片”,我仍旧固执地认为它们的味道根本无法和小河里的洋芋丝饼媲美。

吃惯了荤腥,一道小河紫洋芋切丝,猛火烹炒的酸辣洋芋丝定能让你胃口顿开。大姐将紫洋芋刮皮,快刀切丝,将洋芋丝在清水中简单浸泡,去除多余的淀粉,确保酸辣洋芋丝爽脆的口感。柴锅起火,铁锅飞红,花生油升温至七成热,葱姜蒜爆香,趁势倒入浸泡过的洋芋丝。洋芋丝简单翻炒,火候拿捏恰到好处,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青红两色彩椒丝翻炒。大姐炒过无数盘酸辣洋芋丝,她有自己的诀窍,恰到好处的倒入香醋,起锅前再用食盐、五香粉调味,让酸辣洋芋丝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酸辣爽脆的特点。小侄子尤其喜欢梦德伦宾馆里的酸辣洋芋丝,一盘洋芋丝,一碗米饭,小侄子吃的一气呵成,津津有味。让我们在他酣畅淋漓的演绎里,似乎看到了儿时的自己。蓦然回首山里的日子,每个小河人的生命中怎少得了一盘母亲烹炒的酸辣洋芋丝呢?

每次烹炒酸辣洋芋丝,浸泡洋芋丝的清水下还藏着秘密,大姐将她们仔细收藏,聚少成多,变化成另一种美食“洋芋煎饼炒腊肉”,让人欲罢不能。经过简单沉淀,倒去上层清水,盆地会留下薄薄的一层洋芋粉,她们将是制作煎饼的绝佳食材。洋芋淀粉和面粉按3:7的比例混合,盆中加清水搅拌成面糊。面糊在柴锅中摊成煎饼备用。加入洋芋粉的面糊摊出的煎饼细腻容易成型,小河的巧妇都深谙这一诀窍。老腊肉煮熟切片,洋芋煎饼切块,蒜苗切段,大蒜切蒜粒备用。花生油在柴锅中煎至有青烟冒出,煸炒老腊肉,待煎出油脂,腊肉焦香,倒入蒜粒、蒜苗断生,趁势倒入煎饼翻炒。煎饼吸去多余的油脂,在中火的煸炒下变得焦软适中。起锅前食盐、五香粉调味。一盘劲道抗饿的洋芋煎饼炒腊肉就出锅了。腊肉的酱红,煎饼的焦黄,蒜苗的油绿,将一盘往日汉子们耐饥抗饿的家常饭菜变化成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儿时放学归来,老远就能闻到母亲洋芋煎饼炒腊肉的香味,是她让我在物资匮乏的日子里找到了饱食的快感。

黄洋芋适合炖煮,软面可口;红洋芋、紫洋芋适合切丝清炒。不同的洋芋在母亲的精心安排下有序的出现在家人的餐桌上,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着小河人的日子,见证者岁月的流逝。黄洋芋炖大盘鸡,紫洋芋炒土豆丝,红洋芋打碎取粉,各尽其妙,只有真正品尝过小河洋芋的人才能说尽其中的妙处。

大姐家的菜园里,四季豆即将收完最后一茬。小大将她们仔细择洗,土豆刮皮。大姐轧制出一大盆细面条,准备吃一顿洋芋蒸面。洋芋、豆角、腊肉混炒,加入清水垫底。锅中放入篦子,篦子上铺上面条。大火猛蒸,历时20分钟,面条的焦香开始在空气中弥漫,下层的混炒也煮干了水分。大姐将面条撕碎反扣入铁锅中,在面条上撒上五香粉,放入藿香叶、小茴,淋上熟制过的香油,简单翻拌,一锅厚实、焦黄、浓香、可口的“洋芋蒸面”就可以品尝了。小大从菜园摘回青线椒,就着锅洞里的炉灰简单烧制,洗净后配以大蒜、食盐、香醋,这一碟烧线椒将是吃洋芋蒸面的绝配。吃过许多地方的炒面,都敌不过柴锅猛火烹制的洋芋蒸面诱人。那种味道经久不息,一直回荡在我味蕾深处。

小河里的洋芋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儿时午后姊妹弟兄聚在一起低头刮洋芋的情景一遍遍浮现在眼前。街市上新鲜本地洋芋正式上市,油炸小洋芋,异常火爆,再一次将我对洋芋的挚爱点燃。来金丝峡吧!一起在梦德伦宾馆里的寻觅洋芋饭里的乡愁!

作者简介

章骥,男,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一级教师。现供职于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而立之年,笔耕不辍。教学之余喜欢玩味文字,抒写性情。有《东林寺的钟声》、《万山朝拜文碧峰》、《一座城,一生情》、《两件棉袄,暖一生》、《清风颂》、《舌尖上的金丝峡系列》、《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在课堂审丑中强化古诗文默写》等诗歌、散文、教研文章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报》、《商洛日报》、《金丝峡周报》、《教育学》等杂志。尝试新媒体系列写作,原创作品见于:文學陝軍、三秦都市报·三秦网、百度、搜狐、腾讯、凤凰新闻、华商网、东方新闻、陕西金丝峡景区官网、商洛之窗、商洛文旅,商南政府信息网、商南文旅、商南广播电视台等新媒平台。

温馨提示

金丝峡怎么走?

1、西安-沪陕高速G40-金丝峡出口-金丝峡景区

2、郑州-郑尧高速-沪陕高速G40-金丝峡出口-金丝峡景区

3、洛阳-西峡-沪陕高速G40-金丝峡出口-金丝峡景区

4、武汉-襄阳互通-二广高速G55-沪陕高速G40-金丝峡站出口-金丝峡景区

5、十堰-呼北高速G59-沪陕高速G40-金丝峡站出口-金丝峡景区

景区咨询电话:0914-6566888 网络预订门票:0914-8037333

商南文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482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