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借钱”规模是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另一种说法,其实在正常的经济周期中,社会融资数量的增加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在当前疫情情况下,社会融资的增加反而对经济是一种利好。
根据人民银行的最新公布数据,1月份社会融资的规模达256万亿,整个社会“借钱”超过了250万亿。
乍一听这个数字是非常的吓人,在全国有14亿人口,250万亿的债务,平均每个人负债17万元,那么我们不都是在赚钱还债吗?这样的经济发展起来还有劲吗?
一般来说社会融资的增加有可能会导致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低了,因为市场上向外借钱的人多,这种情况对于经济来说是一种必要的保证,只有社会融资维持在一定的规模,才能让中小企业有现金流持续的可能性。
第二种情况就是社会的杠杆率过高,整体而言对于社会经济来说是一种危险的隐患,社会融资的持续高涨可能会推升泡沫,从而对经济带来风险。
如果说这250万亿全部是短期融资,那么对市场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因为你在近期就要还款,我国一年的GDP还不到100万亿,怎么能还250万亿的融资呢?
如果这250万亿全部是长期融资,假如我们按十年来算,十年之内我国的GDP总量估计会超过1500万亿,和250万亿的融资相比,这金额就太少了甚至还要再加大,否则经济发展动力就不足。
由此可见社会融资规模250万亿并不是一个非常让人担心的数字,关键是这些融资的构成,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1月份融资增量为5.0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83亿元,这说明市场仍是需要资金的,也是在向前发展。
然而国内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可能会面临经营困难,要想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就必须给他们提供长期的融资服务。
如果银行给他们提供一两个月的借款,那和不借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不如不借,只有给他们提供中长期的借款(5年左右),企业渡过难关就会比较容易。
所以我们不要一看到是250万亿的庞大规模就觉得这事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目前为止只需要有序引导资金的投资方向,逐渐的减少家庭和居民的负债率,就可以释放掉一部分的系统风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3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