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重视餐后高血糖的控制,以减少疾病的进展和危害。
饮食:细嚼慢咽 少食多餐
影响餐后血糖升高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是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摄入,包括进餐的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是胃肠道吸收功能的强弱。针对这些环节,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可多动动脑子。
为避免血糖在饭后骤然升高,糖尿病病人应强调少食多餐。对于餐后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来说,最好每日进餐5~6次。此外,进餐时切忌暴饮暴食,而应细嚼慢咽。
进餐种类也应严格把关,应多吃低热卡的食品,如黄瓜、大白菜、豆芽、菠菜、冬瓜等;多选粗杂粮(如荞麦、燕麦、黑麦等)代替细粮,因为粗杂粮消化吸收缓慢、升血糖指数低;同时,要注意补充高纤维食品,如豆类、海带、紫菜等,这类食品可延长胃的排空和肠道运送速度,可溶性纤维在肠内形成凝胶,可延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使进餐后血糖不会急剧上升,并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消化系统肿瘤的作用,长期食用还可减轻体重。
运动: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矫正肥胖体型,从而改善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而且,进餐后适量地运动对降低餐后血糖有很大帮助。
业已证实,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还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在正式运动前应该先作10分钟左右的准备活动,通过热身活动可以使肌肉先适应起来,避免运动时肌肉拉伤。
一般情况下,每次运动时间应在20~30分钟。但刚刚开始运动的患者,可以先每次坚持运动5~10分钟,然后再逐渐加量。在运动即将结束时,患者切莫突然停止,最好再做10分钟左右的恢复运动,如伸伸腰、踢踢腿等。另外,运动对糖尿病的改善并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用药:认清病情 辩证施治
经饮食和运动治疗后,主要表现为餐后高血糖的,肥胖和超重的患者可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根据情况也可选用二甲双胍;消瘦者则可选择快速作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高的情况下,肥胖或超重者可首选二甲双胍;消瘦者可首选胰岛素促分泌剂或胰岛素促分泌剂与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选择性联合使用。
应用胰岛素治疗后,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可适当增加短效胰岛素或换用超短效胰岛素(如诺和锐、优泌乐)或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而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均高的患者可合理增加胰岛素剂量或联用二甲双胍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控制血糖的药物种类繁多,您一定要在正规医院的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千万不要随便相信报刊、电视、广播上所谓的“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等广告,或者将别人的降糖经验“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以免得不偿失,后悔莫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2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