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30岁不到成为清华最年轻的博导颜宁:为何“出走美国”

30岁不到成为清华最年轻的博导颜宁:为何“出走美国”

在我们的认知里,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学霸”“学神”呢?功课第一的人?天资聪颖的人?每个人对于学霸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在中央的一套综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我们认识了来自上海的武亦姝,她过关斩将,凭借沉着冷静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学积累,最后拿到了冠军。

拿到冠军的她和最初站在舞台上的她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冠军”的称号,她本人一如既往的低调,镜头下的她,喜欢古诗词,没事的时候就背背古诗词,从古诗词里探寻古人的思想,品悟古人的境界。

武亦姝高考时被清华大学录取,能够进入中国最高学府继续深造,无疑是高兴的,是自豪的,这是公认的学霸。同样,还有一位人物,年仅30岁就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女博导,但最终为何“出走美国”呢?这为人物就是颜宁

快乐的童年,开明的父母

在三十岁的年龄就已经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这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对这个人物的人生我们充满了好奇,她小时候是不是就和同龄人不一样呢?

每天都宅在家里读书,就是不折不扣的“书呆子”,事实是这样的吗?颜宁出生于山东章丘,后来随父母搬到北京,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孩子所学的一切东西都是为了考试,唯考试最大,很多父母自然也把成绩放在了首位,开口闭口和孩子谈的都是成绩。

孩子成绩不好,就采取各种手段去提高成绩,在这样的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也麻痹了,原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慢慢淡了,很多孩子的天赋就这样被扼杀了。

颜宁的父母却不是这样的,在颜宁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鼓励她多出去玩耍,不要老是呆在家里看书,她的父母也不会过度关注成绩,更不会因为成绩的问题去责骂孩子。

我们不得不承认,颜宁有一对开明的父母,也许是这样轻松的成长环境,也许是天赋,颜宁在学习上从来没有下过功夫,但是她总能取得好成绩。

清华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在小时候最喜欢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甚至会跳到河里去抓鱼抓虾,这样没有学业压力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是让很多中国孩子心生向往的。

学术女神

1996年颜宁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大学是中国的高等学府,在这个学校里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材生,可谓是在精英里面挑精英,颜宁意识到在这个高手如林的清华园,自己不能再掉以轻心,不能再像以前的学习态度一样,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论对手多么强大,自己都要是最好的状态。

很快,颜宁就适应了清华园的学习强度,也渐渐适应了校园。颜宁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尤其是在适应了清华园之后,成绩再攀高峰,因为成绩优异,得到了不少的关注,被称为“学术女神”

我们都知道,清华园并不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反而为学子提供了很多能够提升他们自己的机会,在颜宁完成了在清华园本科的学习之后,颜宁到普林斯顿大学深造,继续学习生物。

良师益友

在普林斯顿大学,颜宁遇见了自己的恩师,这位恩师就是施一公,施一公同样也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学术上教授颜宁专业知识,在私底下,两个人在生物研究方面也是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还能遇到伯乐,对于像颜宁这样潜心研究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颜宁用极短的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之后,颜宁就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园,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也成为了最年轻的女博士生导师。

颜宁回国不久,她的老师施一公也回国了,颜宁和施一公的回归对清华园来说,多的是师资力量,而对中国而言,对中国的结构生物学来说是一大助力。师生合作,共同努力,共创科学界荣耀。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学者

在2014年,她的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同一年当选长江学者。

然而,让人觉得遗憾和惋惜的是,颜宁未能被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在2017年颜宁接到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任职信,颜宁没有拒绝,选择接受,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

因为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相隔并不远,当此消息被报道的时候,很多网友纷纷说道“这是赌气出国吗?出走美国啊”,渐渐的,在网上,在大众心里,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似乎已经默认颜宁就是这样的想法。

当事人如果没有说一句话,我们都不能断定是并不是事实。后来愈演愈烈,颜宁解释,并不是像大众想的那样,并不是出走美国。颜宁无论是在清华园也好,在普林斯顿也好,她想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就是研究生物学,希望自己在这个领域能有所突破。

我们常常说要走出舒适圈,去找寻不一样的东西。颜宁坦言,自自己回国后,自己其实一直非常想念普林斯顿,想念那儿的环境,那儿的环境很适合做研究,既不吵闹也不偏远,颜宁打心底里很喜欢普林斯顿。

所以当接到普林斯顿给自己的任职信,颜宁是很开心的,母校培养了她,现在自己能在母校任教,这对每个像颜宁这样的学子来说,是母校对他们的肯定,他们也非常乐意回到母校,去培养下一代年轻人。

在中国,学者要做研究,必须要亲自申请,申请过程复杂,耗时长,很多学者并不能潜心研究。颜宁也试过这样的研究,颜宁说她自己更倾向于国外的研究机制,让她能够专心研究,做她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分心。

无论选择是留在中国,还在留在美国,只是换了一个环境,颜宁还是颜宁,她的注意力还是在生物学上,她所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状态去研究,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突破,这是让颜宁最开心的事,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颜宁,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家,是国内生物学家,也是普林斯顿外籍最年轻的院士,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科学家,给与他们空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9605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