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张90后供电小伙流泪的照片在网上疯传。
8月10日上午,这名小伙在迎战超台风“利奇马”一线工作了一整夜,在被要求强制休息时,小伙一下子情绪失控,哭了起来:“这么多线路跳了,我尽力了,但还是无能为力......”同事将这一幕偷偷拍下来,照片中,小伙湿漉漉的头发,噙着泪水的眼眶,哭得让人心疼,网友纷纷给他加油鼓劲,“这就是中国不停电的原因,背后有人默默付出”“你是英雄!”“致敬一线工人!”“你已经很棒了,休息一下吧” ……
这位小伙名叫田汉霖,是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的一名一线抢修员工,同事们都叫他“小田”。
8月11日下午1点多,在杭州新湾街道左十四线附近10千伏丁坝线故障抢险现场,这位小伙终于露出了笑容,原来他刚刚参与了杭州主城区最后一个电力故障点的修复,意味着主城区所有因台风导致的电力故障已经排除。
他是扎根基层的西交硕士
小田今年29岁,2015年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同年8月入职国网杭州市大江东供电公司。这里距离杭州市区较远,工作条件较为艰苦,且电网原属农村电网,虽经供电公司持续大力改善,基础仍较为薄弱。
小田来到一线抢修岗位后,踏实、认真负责,是同事们对他的平价。单位食堂的阿姨对小田很熟悉,因为她说:“这个小伙子啊,几乎每天都在单位吃晚饭继续加班。”
除了踏实工作,小田身上也有着杭电人“善作善成”的精神标签。他喜欢总结、敢于创新。他所在的供电区域面积大,线路、设备精准定位难,他就与同事一起开发了微信小程序“配网设备定位平台”,不仅可以定位到各个设备的位置,还可以记录设备的照片、参数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作中,小田时常思考“如何让抢修更精准、更快捷?”他总结自己几年来的实践与经验,提炼成了精准抢修“五字法”:安全“强”、响应“快”、定位“准”、巡视“勤”、管理“精”,并提出了具体举措。精准抢修“五字法”经过在班组的推广验证,得到了同事们一致认可。如今,这“五字法”已经成为了班组的上墙文化。
他是通宵抢修的“拼命三郎”
为了攻克地域广、设备多的难题,小田所在的国网杭州市大江东供电公司创新了抢修工作机制,上下同心,将每个人都编入了抢修值班团队。
虽然按制度每隔16天值一次班,但一遇到急难险重的时刻,小田总是主动站出来的那一个。别看他身材纤瘦,但一遇到雷暴天气,小田常常主动留守单位,参与抢修。小田以前常常说,自己太忙了,没有时间去恋爱。同事们都为他着急,他的感情问题一度成为了“公司大事”。现在,终于有了对象,却经常被女友抱怨工作才是他的真爱。
去年5月16日,小田所在单位党委书记方艳霞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昨天撞见小田在偷偷地涂抹药膏,才知道小伙子最近发了疱疹,虽然已经快结痂了,但从他抿着嘴唇的样子仍旧可以想象伤痛。几分钟后,小田换上工作服顶着烈日又出工去了,跟没事人似的。”
同事张阳回忆说:“看到方书记的这条状态,我的眼睛湿润了,猛然想起前一天晚上我和小田一起冒雨抢修的情景,当晚的抢修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夜,带病抢修的小田该有多痛!”
其实,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像小田这样立足岗位、甘愿奉献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曾经是父母眼里的宝贝,是大学象牙塔里的学霸,不少人踏上工作岗位成为“新杭州人”,他们甘愿把自己的根扎在杭州,在这里努力成为一名称职的光明使者。
他是杭电铁军中的一员
平时的小田少言寡语,说话语速特慢,自带“学霸、学究”气质。但就是这样的他,也会说些“豪言壮语”。谈及梦想,在一次青工座谈会上,小田曾羞涩又坚定地说,自己要像老一辈电力人一样,把一生都奉献给电力事业。
事实上,他也在用行动在证明自己的“豪言立志”。
由于表现出色,小田曾有机会从一线班组调至国网杭州市大江东供电公司运检部,担任管理专职,但他拒绝了。该部门主任金建华说:“当时小田跟我说,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有大江东公司带电作业班,以后就可以通过更多的带电作业让用户们更少停电了。”小田选择留在了班组继续磨练自己,相信小田的心愿一定会实现。
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成为一名红船党员服务队队员,对很多青年员工来说,是一种荣光和向往。小田尽管不是党员,当每次服务队执行任务,小田总是积极报名、随叫随到。小田的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就在上个月,他光荣地被党组织接收为预备党员,也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红船党员服务队队员。
这两天,小田的事迹不仅打动了全国网友,也温暖了身边的同事。同事牟传强说:“小田是榜样,也是我们杭电铁军的缩影。他所带来正能量,为仍在前线努力的同事们注入了动力。”在这次抗台中,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从机关本部,到一线班组,近万人取消休假,24小时昼夜鏖战,齐心抗击“利奇马”。
就在当前,仍有数百名杭电人奋战在杭州临安区和百里之外的台州温岭市、临海市,他们顶着大水围城和泥石流塌方,逆行在灾后的苍凉大地上,成为一抹抹跳动着的红色鲜亮身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