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大会》第二季当中,曾经被誉为“天才美女作家”的蒋方舟自曝自己曾是一个“讨好型人格”
蒋方舟,从小就被大家称作“别人家的孩子”——
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创作小说,四年级便出书,在蒋方舟22岁的时候,成为了杂志副主编。
“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可以说是谄媚的人吧。“
蒋方舟甚至说:
“我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
所谓的“真实关系”,就是你可以跟这个人去争吵,可以把自己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这个人。
蒋方舟这番自曝,让现场很多观众甚至明星评委马东、赵又廷、蔡康永等人引起了共鸣。诸多网友也表示自己中枪了。
而其中一位妈妈也自述,自己10岁的儿子不少时候为了获得别人的友情(不管这人是否喜欢自己或者是否欺负过自己),他会把自己很多东西送给别人以此获得喜爱,表达和好。
孩子母亲说:
“我告诉过儿子,自己才是NO.1的,不要总是以别人为主,也要多为自己的感受考虑。“
可是依然没有效果。
下面,我就针对这类情况给广大父母支支招、分分忧。
其实,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孩子是不是生来敏感?
比如你或者孩子爸爸,甚至孩子的祖父母们,有敏感性性格,孩子也可以有。
第二,孩子是不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评价,或者经常被比较?
比如经常收到这样的语言:“不要为小事哭泣啊,不要敏感。”
其实,孩子哭泣,是说明孩子需要哭泣这种情感表达,来梳理自己,代谢自己的负面感受,如果不断的提示孩子自己的感受最重要,却没有及时让她把对外界的感受,及其对自己的影响表达出来,其实是一种负面感受流动的阻断,这些感受会慢慢积累起来,和未来遇到的不愉快事情里应外合。
一开始孩子哭泣的时候,是为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在哭,但是当这种哭泣,没有得到倾听、理解和接纳。这种接纳就是,爸爸妈妈得明白孩子的性情就是在这种“爸爸妈妈看起来没什么的小事”上暂时无法处理好负面感受,爸爸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接纳。
比如,可以说:“是啊,隔壁家奶奶说你爱哭,对啊,你现在这个年龄就是有一点点爱哭,妈妈知道的,妈妈小时候也有点这样,你知道吗?三岁爱哭的孩子,最敏锐了,说明注意了很多别人没有注意的东西。
不过呢,长大了你见的多了,就不会老哭了,因为你已经有了哭的经验,慢慢的不哭也可以面对那些过去让你哭的事情。现在爱哭一点点,每次哭的时候,妈妈正好给个魔法抱抱,那就是你需要魔法宝宝的时候。”
最好的帮助孩子接纳,不是让孩子从小就去抵抗评价,而是直接接纳那个评价,被评价“爱哭”就是个好事情,是个此时此刻的优点,帮助孩子接纳评价,无论谁评价什么,自己都当做好事情欣欣然接纳。这才强大。
等到孩子长大了,他自己有一套评价系统的时候,那时候,也未必抵抗,比如我现在这么大了,要是收到负面评价,比如:妈妈哲学是什么有的没的?有必要去这样研究吗?不如去教教妈妈们怎么辅导孩子学习,那才是实际的。
我不会反驳,我会想,有道理啊,妈妈哲学当然有必要,但是教教陪读妈妈怎么帮助孩子学习,也不错,融入妈妈哲学中吧。
而且,转念一想,人家评价我,说明在意啊,张口要评价,那就是把对方的能量用在我身上啊,这很好,这说明我有价值,即使是负面评价,这也说明我值得关注。
要像大地学习,容纳所有的众生,不挑剔不对抗,所有的意见都可以转化。
第三,讨好型人格不可怕。
其实,我小时候也是讨好型人格,我上学早,能力差,特别期望融入同学中,可是老被排斥。只好用各种讨好之策。
不过伴随着长大,当自己的内在力量越来越充盈时,力量就此消彼长了,我的“讨好”,只剩下“为人着想”这么个量级了。这很好。
伴随成长,让孩子多读书,多多的读,内心敏感复杂的孩子,最好的安排,就是多读书,多读各种文学作品,知道各种人物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慢慢的多装一些,她长大了会变得既“为人着想”,能理解人,又能给自己找准位置。
敏感是聪慧的一大表现,要善加利用。
第四,爸爸妈妈要把对孩子的疏导用在疏通,而不是堵截上。
要学习大禹,而不是鲧。
不要老是告诉孩子要“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自己首先是第一位的。”这样孩子一时做不到,就会压力很大,在外面承受了压力,回到家里来在妈妈面前还要承受压力。
尽可以“在意别人的评价”,很多孩子学习很好,就是因为在意老师和别人的评价,把这个动力善加利用也很好。
“自己首先是第一位的”不用多强调,任何道理强调多了,都是抽象的虚词,不如教会孩子多多读书,先忘我,等到她渐渐成长起来,她的自我会整合到强大丰富的程度,那时候“自己”也不需要排队了,无论第几,都是强大的。
在佛家里,佛陀修的“无我”,把众生都放在自己前面,难道是没有界限,没有次序吗?那是一种大宏伟,我们成长的方向。
做越大的事情,越要无我。爸爸妈妈要率先把格局打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0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