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美国务卿:美与中国是两个平等政体,不许使者给中国皇帝磕头下跪

美国务卿:美与中国是两个平等政体,不许使者给中国皇帝磕头下跪

鸦片战争之后,美国看到清廷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人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特权利益,割让了香港,开放了口岸,有获得了赔款,这让美国人非常眼红。于是,美国总统派出美国贸易代表顾盛率领使节团到中国与清廷进行贸易谈判。

澳门望厦村普济禅院是《望厦条约》签订的地方

我们知道,耆英由于执行屈辱的外交政策,很能满足侵略者的要求,道光帝也认为他是一个了解西方世界的人,便让他与美国贸易代表顾盛谈判,美国人对耆英有着很好的印象,把他说成是通晓西方国情、民情的人,不把欧美人当成“蛮夷”,觉得他相信西方国家来华的目的只为签订商约,并非颠覆清王朝的统治。所以西方人对他便有了较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这样,顾盛充满期待。

1844年5月31日,耆英抵达广州。从此他便代替两广总督程矞采担负起同顾盛谈判的使命。耆英到广州后虽然表示顾盛前往北京不符合中国体制。但是,对于顾盛要求签约一事,也许是被英国人打怕了,这个妥协派里的骨干分子害怕再惹出别的麻烦,遭到皇上的怪罪。所以,他急于把顾盛稳在澳门。便想尽快与他尽快达成条约。他到广州的当天,即照会顾盛:“本大臣到省后,将公事稍为清理,即行往澳门,以图快晤。”耆英除了担心顾盛北上进京外,还怕他突然前去广州,毕竟他这个妥协派刚到广州,也要避嫌的,免得给主战派一个亲西方的罪名,所以他命人通知顾盛:他“不日即赴澳门与之会晤”,[1]希望这样能够稳住顾盛,使他不再提进京的事。

《望厦条约》内容局部

虽然如此,顾盛仍然宣称,并不打算放弃北上。耆英没办法,只好于6月10日专程前往澳门,劝说顾盛放弃这一打算。17日,耆英到澳门栅栏外的望厦村,他下榻在观音庙内,准备拜会顾盛。不用说,他是奔着尽快结束和议来的。

耆英在望厦村安顿后,开始积极落实谈判的事情,他希望速战速决,尽快与顾盛签约。从而使其放弃进京面见皇上的打算。因此,他到澳门的第二天,耆英带领黄恩彤等人来到了顾盛的住所。虽然这是耆英到澳门后的一次礼节性拜访,但是耆英的卫队一路浩浩荡荡,还是引起了喜欢渲染的美国人的注意。后来的美国报纸说:走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鞭子和斧子的两个开道者,这两个开道者后边是他的卫队,有40人的样子,卫队的后边是两个骑兵,接着就是耆英乘坐的绿呢大轿和轿子后边的随员们。这些人都穿着华丽的丝绸官服,戴着翎子官帽,雍容华贵,在小小的澳门街头,形成了一道风景。耆英到顾盛的住所时,美国使团为他举行了欢迎仪式,然后把他和他的随员们迎进大厅。耆英和顾盛互致礼节性的问候后,耆英开门见山说:“大皇帝由于贵公使来自遥远的国度,非常高兴,所以他不愿贵公使进京,派我来会见阁下。再者,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每个国家听到贵公使进京的消息一定要派大使进京,可想而知,安排接待他们将是很困难的。”[2]

《英国新闻画报》刊登的耆英1843年曾经前往香港维多利亚港图片,这是他出行的卫队

在维护大清礼制的问题上,耆英还真不含糊,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大清国皇帝不愿接见外国使团的意图说了个明明白白。当然,耆英也暗示了,除非美国使团愿意像藩属国的贡使那样磕头拜见,那样道光皇帝还是乐意接见的。很明白,这是老规矩了,天朝的皇帝是不会接见不愿磕头的使者的,天朝的体制不可破。但是,顾盛来华之前,美国国务卿的训令很明确的表示,美利坚与中国是两个平等的政体,不许使者给中国皇帝磕头下跪。这样,两个人的初次见面很有点心照不宣。接下来,双方礼节性地客套了一番,双方互问了前来的路途情况和年龄。最后,顾盛表示“希望这次会晤将有助于两国的利益与和平。”耆英听后,也表示:“希望如此!”耆英拜访顾盛后,顾盛又做了礼节性的回访,虽然耆英知道,顾盛此来中国要求贸易通商,建立关系,有点强逼的意味。但中国是好客的,也是面子问题,中午耆英设了丰盛的午宴招待了顾盛、伯驾等人。吃过饭后,耆英还将自己手上心爱的扳指送给了顾盛,这样,顾盛很高兴地便告辞回去了。

晚清时的澳门一角

耆英为什么要送顾盛扳指呢?他本来是想给顾盛一个好印象,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但是,顾盛却认为这是耆英发起的战争挑衅。他说,中国人戴扳指是战时用于拉弓箭的。顾盛还说,虽然如此,他还是作为友好的象征而接受的。这个说法,让耆英哭笑不得。耆英解释说,中国的扳指从来没有用于战争。

双方互访后,于20日晚上举行会议,约定谈判时间。耆英表示,中方可以立即投入谈判,希望美方提出草约的条款,作为讨论的底本。于是,从6月21日下午,双方开始了谈判。

耆英画像

21日谈判一开始,美方便提出了一个草约提案。顾盛说这个提案是根据五项原则:美国应基于友好和平的精神对待中国;美国并不要求完全的互惠,既然美国的港口对一切国家的船只开放而且不征出口税,而中国只开放五个港口且有出口税,美国可以默认中国皇帝所愿意采取的办法;如果美国的草案和英国的条约有何出入,那是因为英国占有香港,而美国并不希望得到这种租借地。[3]顾盛似乎想向耆英表明,美国人并不想像鸦片战争中英国人那样,要求中国割让香港,美国不想割让中国领土,但是希望清廷接受美国方面提出的贸易条件。

什么条件呢?顾盛以照会的形式提出了四个重要问题。那四个问题呢?

一、仍然要求进京,因为他带着总统的使命,要将总统的书信亲递大皇帝;二、在广州的美国公民活动区域问题,当局只限定了很小的范围,这不利于他们的安全,经常遭到暴民的袭击,要求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三、1839年广州当局拘留了美国领事和公民,这是对美国尊严的伤害;四、1842年美国公民舍里被杀一案该如何处理?

美国贸易代表顾盛

这四个问题让耆英感到了为难。耆英说,第一个问题性质比较严重,必须慎重讨论;第二个问题,可以双方派出代表协商;第三个问题是林则徐禁烟造成的,他已经受到惩罚;第四个问题,属于战争中的不幸事件,天长日久,已经没法调查清楚。

这样双方便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耆英请示了道光帝,中美双方几经磋磨,经过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于1844年7月3日,那一天正好是美国的建国纪念日,美国人选择在这一天签订条约,很有象征意味。当天,中美双方在望厦村观音庙,分别在《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即《中美望厦条约》)上签字。

本文根据《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写

这个条约的签订,美国没费一枪一炮地根据英国女王提出的“利益均沾”原则获得了中英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并获得了条约中没有规定的一些特权。这个条约为后来法国与中国签订《黄埔条约》提供了借鉴。李书纬根据作品《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写,今日头条原创首发,详细内容请参看《晚清外交七十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参考文献:

[1]《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6册,第2826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2]乔明顺:《中美关系第一页:1844年签订的前前后后》,第11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美)赖德烈著,陈郁译:《早期中美关系史(1744—1844)》,第133、134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10月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7622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