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非常多新晋级的父母,对新生儿的话语表现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如何让宝宝开口说话?”
“宝宝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还是妈妈?”
“婴儿学会的第一句话为什么普遍是妈妈?”
这些问题,常常出现在各大问答平台上。
我也是母亲,我特别能够体会,当父母第一次听到宝宝口中叫出的第一声“mama”,那简直是最完美的天使的声音,多少父母都激动地掉下泪来。
但是,这里,我要煞风景一下了,这,是我们做父母的自作多情。
“ma ma”这个词,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声母“m”,一个是韵母“a”,这些是我们小学时学拼音学过的。
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特别是孩子已经会说话了的父母,请您回忆一下,孩子是先学会发出“m”的音,还是先学会发出“a”的音?
汉语里的声母那么多,韵母也那么多,那么唯独是这两个(m和a)被所有的孩子选出来,为什么?
先看韵母a。
韵母歌,都会唱。小学生一年级,一开始学的,就是张大嘴巴唱读 a o e i u ü,这就是6个单韵母,我们都知道。
可是为什么是这个顺序?而不是其他的顺序?怎么不是 e o a 呢?
因为,这6个单韵母的排列是按照元音发音开口度的大小排列的。也是按发音难度大小的顺序排列的。
a o e i u ü,开口度依次减小。
a o e i u ü,发音难度依次递增。
汉语拼音元音舌位图
所以,为什么在众多元音中,是a被先发出来了呢?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因为它最简单,最容易发啊!
不信,我们试试, a o e i u ü。这6个中,a是不是最简单?嘴巴自然张开就可以啦!轻轻松松不费力气。
所以,我们也不能随意取笑那些说不好普通话的银啦!
很多南方人,不会发ü这个音,“吃鱼”会说成“吃姨”,不奇怪的,因为ü就是最难发的那个音嘛!
你看看,婴儿多么聪明,不费任何力气就get到一个音,那就是a。
所以,很多宝宝两三个月就开始发a a a,太好了!爸妈们要重视起来,这是孩子在试图跟你交流的信号!你要有回应。不管你回应什么,不管你怎么回应,回应就对了。
婴儿的语言能力和大脑发育都会被大大刺激。
我们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爸爸会和他说上大半个小时,孩子会笑,爸爸傻笑,真真是最幸福的时光。
有些孩子3个月的时候,都可以说好几个元音了,很棒,说明孩子对不同的元音特征已经有了充分的解码和识别。
接下来,来说m。从下表可以看出,有那么多的声母,为何偏偏是m被选中了呢?
我们看一下,声母是通过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分类的。
但是,从发音难易度的角度来讲,m的发音是最容易的,m是双唇音,两片嘴唇一碰,这个音就出来了。
我们来对比一下,zh ch sh,这一组音是不是要耗费更多的力气和技巧呢?
至少舌头要卷起来吧,有的还要形成阻碍,然后再发出擦音。
太南了,太南了。
我们再来看声母 r,我的天,这是最难的,方言里的“有钱银,有钱银”,不是说着玩的,人家这个“ren”的发音,就是不会发嘛!
还有咱们的大福建,经常说成“大胡建”,那可不是因为f这个唇齿音 f 的发音难度更高不是?
因此,为啥宝宝最开始学会的第一个词是“ ma ma”啊?
因为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个组合是最最简单,最最省立,也是最最容易被习得的。孩子是最聪明的,一定会先易后难。
而从古至今,照顾婴儿的多为妈妈,多为女性,当照顾者听到孩子看着自己发出的这个声音时,会自然地映射到身份关系上,认为孩子是在呼唤自己,在呼唤妈妈。
所以,现在很多年轻的爸爸很棒,花很多时间照顾孩子,但是孩子说出的第一个词仍然是“ma ma”,别吃醋,别伤心。你仍然可以和孩子互动,在慢慢地数据积累中,孩子的大脑通过深度学习,就会自然习得,baba对应的是谁,mama对应的是谁了。
自从3个月前入驻头条号,收到不少父母的咨询,如何培养孩子的读写能力。
如果你是新手父母,如果你刚刚怀孕,如果你的孩子才几个月大,那太好了,请尽情和孩子交流,无论交流什么,无论怎么交流。
这个阶段是开发孩子语言能力的第一个黄金阶段,请好好珍惜,不要错过。
欢迎交流!我是语言学者刘一冯。
谢谢关注、点赞、赞赏和转发~~
愿和你们一起成长!
(补充说明:这个理论是大数据支持下的结果,任何理论都有例外,也有极少数孩子并不是首先习得mama的,这也很值得研究,欢迎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3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