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和同学聚会
席间聊起了上学时候的囧事
其中有个同学特别喜欢咬指甲
至今都没有改变
他说他女儿也遗传了他的这个癖好
看到女儿边做作业边咬指甲
终于知道这个习惯是多么不雅观
其实很多孩子都会有这种“癖好”
很多人也会认为这是孩子的一个坏习惯
于是就对孩子各种批评
如果没有效果就直接动手
看到孩子把指甲往嘴里送就打手
还有更奇葩的
往孩子指甲上涂风油精或者辣味剂
但是效果都不好
咬指甲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能让孩子如此着迷?
2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的时期
叫做“口唇期”
在这个时期
孩子通过咬手指来探索这个世界
孩子在0—18个月期间
很喜欢咬自己的手指
到3岁以后手才开始接触周围的世界
如果在这个阶段
限制他们吸吮手指或者喂奶不足
会导致孩子”口唇期”发育不良
长大后就容易出现执着于吸吮
所以有的人虽然已经过了口唇期
但是情绪一紧张
还会不自觉地开始口唇期的咬手动作
感觉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因此咬手指这种行为是本能的缓解焦虑的行为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咬手指这个动作能够间接表达被压抑的攻击欲望
从而避免真正的攻击行为
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种种要求
甚至是压迫
让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心中的愤怒
但是这些情绪并不会消失
他们也需要释放出去
直接的释放就比如顶嘴
但是这样做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他们往往不敢这么做
这样的话就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只好把攻击转向自己
利用牙齿和指甲的对抗来释放想要攻击外界的欲望
在这个时候咬指甲又是一种很好的发泄缓冲,避免更大的冲突发生
3
咬指甲还有利于提高注意力
学习是件很费神的事情
注意力不集中
很多时候是因为大脑不够兴奋
那就不能给学习带来足够的能量
大脑就像个精力十足的运动员
永远都是要追求兴奋的
而有些作业不仅不能带来兴奋感
相反更可能是抑制大脑
比如大量的重复抄写
这时候孩子通过咬手指来刺激大脑
从而让大脑再次达到兴奋状态
来维持注意力的集中
更好地去完成枯燥的任务
4
通过了解咬指甲的原因
就可以理解咬指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坏习惯
提醒和惩罚是没有用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缓解孩子的焦虑
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而不是结果
减少学习带来的压力
不能用言语去刺激孩子
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差马上就来一句:
“真不是读书的料,算了,以后也不逼你了”
你以为孩子会觉得放松了?
其实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孩子1岁之前,父母应该满足其吸吮、撕咬等口部欲望
在孩子口唇期的时候
要尽量让孩子享受吸吮的快乐
避免在这个时候欲望得不到满足
长大后就很容易重新出现口唇期
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不利于生活与人际交往的习惯
咬指甲只是比较普遍的一种
多跟孩子沟通
在家里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气氛
孩子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向家长表达
包括生气的话
不开心的事
当孩子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要理解
不要强硬地去阻止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
更不能肆意地采用暴力
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压抑
最终就通过咬手指来表达了
培养新习惯
常常有人说结束一段感情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同样
改变一个习惯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一个新习惯
对于咬指甲
可以用减压玩具、小零食来慢慢替代
毕竟咬指甲太不卫生
也太不雅观
孩子咬指甲不是病,不用慌,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家长要理解,并且自我反省:是不是孩子学习压力比较大?是不是有过分压迫孩子的行为?从而根据具体情况去改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