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言 风月无边 物来而应 关注是金
中国被称为China,就是瓷器之意。古代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名扬世界,而最能代表瓷器的就是青花。其中“元青花”开创了中国瓷器的拍卖记录。
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生于唐而盛于元。元青花,一改传统瓷器的内敛,以鲜明的效果将青花艺术推向顶峰,使后世青花瓷历久不衰。
元代疆域辽阔,兵不戍边。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使元曲与诗词、小说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瑰宝。蒙古人入主中原,从游牧变成了农耕,大量的生活用由金属变成了陶瓷,这极大的促进了制瓷业的繁荣。
元代景德镇不再局限于花卉鸟兽等传统式样,将蒙古人最为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譬如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下山、三顾茅庐、昭君出塞等,用写实的方式绘到瓷器上。由蒙古人带回家中,让汉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起居。
青花瓷器之所以能够流行,甚至出口到伊斯兰国家,是与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蒙古族十分崇尚蓝白之色,蓝天白云蒙古包,就是青花瓷的颜色。而在伊斯兰文化中,蓝白色相间与民族审美非常契合,所以很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也有说青花是由伊斯兰传入中国的,相当于“来样定制”。无论怎样,想要让别人接受你的文化,你就必须要尊重别人的文化。小小元青花,文化大融合,不得了!
元青花数量不多。一是当时主要是外销。二是所使用的麻仓土和苏麻离青极其昂贵。“苏麻离青料”是古波斯一带独有的,被奉为至宝。若非元朝势力扩至古波斯,“苏麻离青料”根本不可能被发现。然后船载马运,辗转万里才到景德镇,价比黄金。
元青花既有恢弘的大器,又有秀美的小器。大器主要满足穆斯林席地而坐的饮食习惯,小器则多销往菲律宾等东南亚陪葬之用。不论哪种均形态优美,古朴端庄。其中有些较为饱满的装饰风格,全器纹饰达8层之多,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绘画方法以平涂结合勾、皴、点、染技法,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对于元青花,我们要感谢一位叫做霍布逊的英国人。1929年,他在《东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和62字题记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这件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在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元青花,在沉寂六百多年之后,又一次在历史长河显露出来。那无与伦比的魅力,照亮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逐梦的眼睛。今天带来一件大元朝的“小青花”,是也非也?
大美无言 风月无边 物来而应 关注是金
美品大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小梅瓶
“梅瓶”这一优雅的名称始见于清代文献。民国《饮流斋说瓷》对梅瓶作了进一步解释,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梅瓶是元代瓷器中常见造型,尤以景德镇窑所烧造梅瓶最为著名。此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通高13厘米,宽7厘米。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矮圈足,圈足微外撇。按照文献考证,应为出口菲律宾之物。
此梅瓶为原配钟形盖,盖上宝珠钮。
顶盖内有一管状的子口,与瓶口牢牢套住。
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多达8层,自上而下为顶盖的宝珠纹、古钱文、变形莲瓣文。颈部的卷草纹、肩部的缠枝莲纹、腹部的缠枝仰俯牡丹纹、胫的卷草纹、足端的变形莲瓣纹。
构图丰满,繁茂圆硕,枝蔓缠绕,牡丹一仰一覆妍姿盛放,寓意吉庆。主次分明,密而不乱,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元青花豪放的绘画风格。
此物青花色泽青翠浓艳,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深入胎骨,有晕散及铁锈斑,尽显元青花神韵。胎质细密洁白,釉色白中闪青,光滑圆润。
底足露胎处胎质坚硬,火石红纯正,有窑沾并自然包浆。
其器型饱满丰润,小器大样,极富游牧民族的粗犷和沧桑之美,实为值得收藏的一件佳品。
大美无言 风月无边 物来而应 关注是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3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