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父母会疑惑,为什么有的孩子落落大方与陌生人打招呼,有的孩子却紧紧的躲在了父母身后,甚至有的孩子还会见到陌生人时候,抓着父母不松手。作为父母,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怎么办?我的孩子很害羞,到公园都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
“我家孩子也是,很胆小,让他问人也不愿意。有时候别人问他都不应,说实话我挺担心的。”
“我女儿很敏感,别的小朋友碰碰她都会哭鼻子,现在大家都不喜欢和她玩了,好郁闷!”
“上幼儿园后,娃进入了集体的小社会,许多从前不明显的社交问题开始突显。胆小、怯生、孤僻、怕事,不懂得如何跟别的小朋友相处……”
孩子这些社交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孩子的这些交往表现,多数父母一般都不怎么重视,通常认为只是孩子年幼、害羞而已,长大了自然会好,事实上,孩子的社交问题早已产生。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好吃好喝想要什么买什么的供养着孩子,却不知道,孩子的物质世界虽然满足但精神世界严重匮乏。孩子精神世界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出现社交障碍。
非凡小狮
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为社交做好了准备。BBC 的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里,有这样的描述:科学家用脑部扫描仪,对刚出生一周孩子的大脑进行分析,小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大脑中负责社交的那部分就开始启动了。
因此,不想孩子成为「社交困难户」,我们从孩子出生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下面先来了解孩子社交发育最初的四个阶段特点及相应的引导建议:
第一阶段:1岁前,独自玩耍
阶段特点:1岁之前的孩子喜欢自娱自乐,一个人盯着某个东西可以看很久,玩自己的小手也能玩得很欢快。他们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但对其他宝宝却视而不见。
其实,孩子独自玩耍的时间,是在不断的自我确认,这是“我的”小手、“我的”玩具、“我的”妈妈,这是对世界的认知,开始慢慢知道了哪些是“我的”,是安全的。
引导建议:顺其自然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社交是没什么需求的,所以不必给予他们太多“社交”压力。强迫他们和其他孩子玩,可能会摧毁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关于“我的”安全感。
非凡小狮
第二阶段:1-2岁,平行玩耍
阶段特点:这个时候的孩子慢慢开始察觉到其他孩子了,原意和年龄接近的呆在一起,但他们之间不会有什么交流和互动,各玩各的,但是孩子此时已经意识到周围有同伴的存在,会听和观察小伙伴。
引导建议:最佳社交启蒙期,给孩子创造接触同龄人的机会
这个阶段是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期,只要注意两件事就好:
1、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伙伴接触的机会,给他们找个“发小”
在成人之间的联系中,可以为孩子寻找到年龄相仿、性格相投的固定玩伴,平时可以约好固定的时间、地点,让小伙伴一起玩耍;
2、要恰当处理孩子之间的“纷争”
这个阶段孩子的意识仍处于“我的”状态,所以会出现抢玩具及因此动手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成人不要有过激情绪,这个时候可以充当“裁判员”,引导宝宝们轮流玩耍,帮助他们建立秩序,在游戏中让宝宝学会“等待”、“分享”。
非凡小狮
第三阶段:2-3岁,联合玩耍
阶段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互相模仿,比如,一个孩子玩滑梯,其余很多的同龄孩子也会跟着玩;一个孩子做饭,其他同龄孩子也跟着做饭。他们会开始互动,比如简单的交流、交换玩具,但还是以自己玩自己的为主,缺少共同的目标和兴趣。
引导建议:鼓励孩子自己拓展社交圈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完全适应周围有同龄孩子的存在,可以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自己解决社交遇到的冲突。这个时候,父母要记住两个原则:
1、孩子玩耍时,大人尽量少干预
安全的前提下,不干涉孩子和哪些玩伴玩耍,玩什么内容,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2、不干预孩子们的“矛盾”,不直接定义“对与错”
孩子和小伙伴发生争执时,如事态不严重,可以在一旁静静观察,看看他们是如何沟通和处理矛盾的,这个时候更容易观察出孩子在社交关系中的模式。也许孩子可以自己解决好相互之间的纷争。
如感觉需要介入,先听宝宝的想法感受。不要有个人情绪和对错评判,而是引导孩子应持有的态度和方式。
第四阶段:4-6岁,合作玩耍
阶段特点:一般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明显的社交需求,有好朋友了,社交行为更独立;也开始有“团队”概念,会一起为完成某个目标而玩耍,同时,他们开始在社交中面对更多的“矛盾关系”。孩子在心理上开始出现对别人的控制与反控制,有了情感上的依赖和沟通,学会了对他人表达爱意。这就是孩子社交智能发展的基础,父母要多多培养,让孩子更好的发展社交能力。
引导建议:培养孩子主动沟通、耐心聆听的习惯
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会有自己比较固定的玩伴,会组成一个个小团队一起玩耍,其中会有协同,也有矛盾,这个时候可以培养孩子主动沟通和耐心聆听的习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
1、在家庭分工中锻炼
比如在家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可以由成人来分工,孩子配合完成,锻炼孩子倾听和配合的能力;下一次,让孩子来分工,成人配合完成,锻炼孩子领导和表达的能力;
2、在孩子与朋友的相处中锻炼
无论是孩子自己挑选“好朋友”,想取悦小伙伴,还是与小伙伴出现了矛盾,成人都不要过多干预,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与小伙伴沟通,自己化解矛盾。四岁之前的孩子如果不热衷团体活动和社交互动是正常的。如果家长带四岁以下的孩子参与各种活动,不要急于让他们马上加入,或许他们只想在外围观察,只加入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
非凡小狮
了解学龄前儿童社交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陪伴孩子,无论在哪个社交阶段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鼓励和爱,然后适时引导就可以了。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与其说父母带领孩子学习,不如说是孩子引导父母修行。父母必须在日常时候,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并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教会孩子与人交往,孩子才会更好的走向未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3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