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恶魔藏在“父母”这件世上最温柔的外衣之下?
中午吃饭的十分钟,随手在手机上一划拉,连着三条幼小孩子被自己父母虐待致死或生死未卜的消息让我忍不住心痛和愤怒,到现在依然有些不能平静。
嫌孩子吃饭慢,山东一母亲竟打死7岁亲女儿!拿着铁棍打了一个多小时
江苏2岁男童遭虐待生命垂危 警方刑拘施暴的孩子父亲及其女友
愤怒!下跪、被鞋子打、开水烫,5岁男孩被后妈虐待致死
可能是头条的自动兴趣文章推介原因,之后再看新闻时,就感觉类似新闻铺天盖地,太多!太多!而许多孩子被虐待致死的原因让我倒吸一口凉气,什么“吃饭慢”“睡觉吵”“看着烦”……
父母,是世上最伟大的称谓,是无私、是奉献、是爱、是家的代名词!
而这种能以“吃饭慢”“睡觉吵”“看着烦”就亲手了结孩子性命的“父母”不是父母,是躲在这件温柔外衣下的恶魔!想说如果真有老天爷,那就请你取消“它们”为人父母的资格!然而,这总归只是无用的愤怒表达。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父母到底在哪里失了人性成了魔?潜伏的魔鬼能否被驱赶,或者至少将它束缚?
魔鬼只是心灵的寄生兽,那么被魔寄生的父母来自哪里?
是被原生家庭扭曲了心理的孩子长大了!
原生罪,是最无辜的罪!荀子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是说人的善不会出胎自带,而在于后天的礼仪教化。
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容易在孩子幼年时候落地生根。家庭则是孩子的第一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心理是否健康、处世态度是否正确,家庭的环境是否和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向。试问心理缺失、三观不正的家长如何给孩子指引一条光明的大道? 他们只会将负面情绪延展到孩子的成长过程里,影响孩子的生活轨迹。当内心种下心魔的孩子也为人父母了,可想而知。
是不满生活现状却又对高压、快变的社会环境无所适从而心理崩溃的人!
生活!生活饶过谁?生活给谁不是一万点暴击?!刚毕业就失业,刚结婚就离婚,刚够首付房子又长,刚学会玩股票就一夜回到解放前,刚熬到孩子大学毕业得癌症了……
但为什么还是有亿万的人在勇敢活下去,而且活得很精彩、更精彩!不是因为他们更幸运,而是他们懂得满足、懂得珍惜、懂得付出、懂得适应、懂得改变和争取。换言之,他们是懂得和内心做朋友,并且和这个朋友合力迎接生活暴击的人。况且,生活何止只给了人们以暴击?它何尝没有将更多的美好赐予我们?
相反,只看到生活灾难的一面而消极逃避的人,他们认知不全面且思想懒惰,固步自封,害怕尝试、害怕改变,同时,内心承受力也是不足够的。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5G都开始投入使用,你还在用BB机,你连寻呼台都打不通了你怪谁?当然,这只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可事实就是这早已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年代,你要不变,你得是神仙。唯一应对的方法就是学习、改变,再若不然,你至少得有强大的内心来承受一切因你无法适应而带来的不满!否则,你的内心将被无助、孤独、忧虑和愤懑侵蚀。划重点的说,内心的正能量不向外部的困难进攻而赢取生活的胜利,那么坏的情绪就会向内部的软弱攻击而让魔鬼占据你的心灵。最终,魔鬼的代言人成了父母,可想而知。
所以,请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把时间用在思考和改变生活,而不是忧虑自己为何不快乐上;将力量都集中在今天当下的行动里,而不是无休无止地回忆昨天的失败和幻想明天的美梦上。如果总是习惯性的对生活的暴击退缩,那么暴击只会来得更猛烈!
是情绪暴躁,无法正确看待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
从孩子到父母,人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广,自己的角色越来越多。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在外有真假朋友、亲疏同事、利益伙伴。老人要孝,小孩要养,配偶要哄,朋友要应酬、同事要应对、伙伴要算计,贵人你要攀,小人你要防……谁的人际关系处得不累?孤家寡人、隐士高人和吃斋念佛的高僧和入土为安的先人不累!而红尘俗世的人们只是聪明的认真的人会相对轻松,因为他们有孰轻孰重的权衡,有就重避轻的取舍,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认真对待亲人朋友以及其他人的心态,有为人处事的正确方式,有化解矛盾、维护良好关系的技巧与能力。当然,人际关系跟太多因素有关,不是说能有权衡、态度、能力就能万事大吉,就算你做到百分之万的好,仍然有人不满意你,不是因为你不好,是因为位置、角度、利益不同。但是一般情况下,你和10个人相处,6个7个都和睦那就是好的。可是,十有八九都与你格格不入,难道你会不存在问题?
人际关系最容易发生惯性作用,一好百好,一烂俱腐。
比方通常情况下,你和妻子感情好,必定丈母娘和老丈人喜欢你,然后连带小舅子小姨子喜欢你,然后七大姑八大姨也喜欢你,皆大欢喜。这时候,最幸福的就是你的孩子,因为你带给他有爱的小家庭环境与和谐的大家庭环境,甚至是为他扩展了广阔的阳光的社会环境。
然而,最怕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脾气暴躁无法掌控自己情绪的人,在工作或生意上与人交恶,上当吃亏无处发泄,然后将情绪转移到家庭,逮谁咬谁。那么悲剧就开始上演了,轻的是你为孩子营造了粗暴的家庭氛围,严重的你可能阻断了他内心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而最坏的结果,就是你最终将无力反抗的孩子当成了泄愤的出气筒,日复一日,变本加厉!
……
当然,心理疾病的成因太多太多,人心都有脆弱角落,不可能不被坏情绪打扰,但,至少我们不应该屈服。
“父母”这件外衣脱不掉,但是怎么驱赶外衣下的魔鬼?
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除了各类身体疾病正在大肆侵虐芸芸众生之外,心理疾病也开始在人群中汹涌蓬勃地扩展。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失控的心态、悲观厌世的情绪正在承受莫大的痛苦,为此自寻短见、伤害他人的新闻屡见不鲜,就比如我随手一划拉就是几条父母断送孩子性命的报道。既然心理疾病已经蔓延开来,我们能不能设想一下,能从那些方面让父母和孩子更直接地接触到心理知识,又有哪些措施能够让为人父母者在家庭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上有所促进、有所约束呢?
心理学知识该不该成为全民普及的必修课?
我想,除了跟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人员,一定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经常从新闻、电视节目等渠道了解到有心理生理疾病这样的病症,而实际上并不能深入地知道什么是心理障碍,也不知道它跟精神病的区别,当然更不能获取防止的方法。不说其他范围,至少我们公司里的同事里,十个只有三两个说得到皮毛上。这说明我们对心理疾病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而且对于大多数被动型的人来讲,学习的强迫性也不够。
试想,在这种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将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心理疾病防止知识进行汇编,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投放到义务教育、职工教育、企业文化建设、社区讲堂里,形成一种全民普及的氛围?
如此,凡人者,必有父母,也必将为人父母。对自己心理进行多一些了解,便多一分掌控,势必少许多悲剧。
心理评估认证能不能成为“为人父母”的硬性指标?
有一项检查,估计绝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的人在生育前都做过,优生优育检查。这项检查在生育之前对父母双方的身体进行指定项目筛查,主要是确定身体否符合生育的条件。
但是有没有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能够在计划生育前,对人的生理进行指定项目的评估?
这当然很难,因为心理疾病有很强的伪装性,人的心理防御机制非常隐蔽也非常敏感,它发生作用时,连我们自己也很难察觉。打个比方,为什么通常情况下,镜子里的自己总比自己好看?那是因为内心察觉到将要做自我展示,所以面部表情会自然地进行迎合。
所以,想要有效进行心理评估,需要有一套极度专业的方式方法。说出来,只是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有,且将它运用到优生优育的考评当中,让即将为人父母者在了解自己身体是否符合优生的同时,也知道自己是否有符合优育的心理基础,或许对他们会是一个警醒。
虽然,心里评估可能暂时难于适用于对是否适合为人父母的考核,但个人认为心理调查是完全可以实施的。比如孕期满三月便需要在医院建档一样,是不是能够在建档的同时间提交给社区或者医院一份统一的心理相关的民意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对象不是父母本身,而是家人、领导、同事、朋友等与父母关系密切的人员,之后再由专员进行电话回访。
法律法规的预防和保护可不可以前置,使法的威严贯穿“为人父母”的过程始终?
今天我看到到几则案件的凶手,他们都必将因虐待未成年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的已经出了警方通报。
但,我们都知道,法律法规制定的目的不是为了制裁,而是为了预防和保护。制裁时,必定是伤害已经形成事实。我想,较想看到对施暴者的制裁,人们更不愿看到无辜的孩子遭遇不测。
跨越护栏横穿马路要被处罚,这句话如果加入法律真意其实是:横穿马路你有可能被撞死!其中,护栏和处罚分别是第一二道预防保护机制,它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换言之,在对未成年的保护上,我们能不能在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这个大保护机制前设置与“护栏”和“处罚”同样作用的早期屏障呢?比方孩子出生上户口时(包括离婚和再婚时)让父母学习未成年保护条例,并签订承诺书;另外,通过教育机构和居住社区进行定期抽查家庭是否和谐也可以形成一种常态机制。
寄语:
孩子,他选择不了父母,选择不了父母在何种状况和心态下迎接他的出生。他对一切都混沌未知,对一切都无能为力,唯一可依赖的只有生身的父母。他渴望父母在自己身无一物孤零零来到人间后紧紧地拥抱他,陪伴他,当他嗷嗷待哺,当他努力生长,当他咿呀学语,当他跨入学堂……直到他强壮到可以独立生存。不,就算他羽翼已丰可以遨游天下,仍然需要包裹在“父母”的外衣里,感受家的温暖直到永远。
父母,我们选择了孩子,就选择了责任和义务,孩子就像是老天在给我们穿上“父母”这件外衣的同时,给了我们一面镜子,他让我们知道自己够不够好,够不够强大,够不够去保护这个弱小却无比珍贵的生命!如果不够好,我们全力以赴要变得好!至少应该用“父母”的外衣给予他全部的温暖,却不是在这外衣中寄养恶魔,而后人魔和一去攻击你自己选择的、你最该保护的无辜孩子。
我们知道,百分之百的父母都是疼爱孩子的,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父母能够完美到可以全方位自控,今天写这些文字,不是想归罪,只是希望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一天比一天更好,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双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父母。
作为一名母亲,我是多么害怕有一天,我的孩子对我说:如果可以选择,我不想做你的孩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