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朝历代,皇帝想尽办法铲除开国功臣的事情屡见不爽,究其原因,不过是臣子功高震主罢了。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通常,那些跟皇帝一路走来的开国功臣,都会自恃自己曾经与皇帝一同出生入死。因此,即使这个人后来成为了一国之君,他们也对此人缺乏相应的敬畏,有时甚至会公然质疑皇帝的决定。长此以往,皇帝心中的自然戒备,这样的情况更是一日高过一日。
对于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的开国皇帝都会遇到,只是他们处理的方式,各不相同罢了。他们的手段或温和或残暴,总之,他们总要找到一个让自己足够安心的方法,这样才能够高枕无忧。对于这种事情的处理,历史上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了。
相对于其他打打杀杀的皇帝,他的手段已经算是非常温和的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看看他是怎么对待那些开国功臣的。
正所谓:“同甘苦易,共患难难”。皇帝当久了,他的疑心病也一天天变重了。渐渐地,他开始忌惮起了当年那些跟随他一起征战天下的功臣。在众多的开国功臣中,朱元璋最为出名的便是徐达。他不但在跟随太祖皇帝征战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成功的躲过了太祖皇帝对开国元勋的清洗。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成功的躲过了朱元璋的猜忌、怀疑的呢?在我看来,这大概与他谦虚谨慎的性格有关。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亲率大军攻入元朝都城,消灭了残元势力,迫使元顺帝逃往漠北。能够立下如此汗马功劳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冲动莽夫。
徐达虽然行伍出身,但是,他却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虽然,在追随太祖皇帝征战天下的过程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他却能够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与皇帝相处的过程中,他一直恪守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从不越矩。而且,他一直军纪严明,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也十分低调。
另外,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试想,这次联姻之举,可能也是一种对皇帝态度的试探。倘若,皇帝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嫁入皇家,那么,便证明皇帝对自己还是有几份信任的。而事实,也正好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徐家小姐顺利的嫁入到了皇家。至此,二人也正式成为了姻亲。
出了一位王妃,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徐家的地位自然是更加稳固了。可是,事情却在徐达死后,出现了变故。
徐达死后,徐家的爵位,由其长子继承。当时,燕王已经有了不臣之心,但是,远在北平的他却对京城的情况并不了解。如此一来,他自然十分需要一个能为自己在京中打探情况的眼线。当时,手握重权的徐辉祖便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原以为凭着自己与徐家的亲戚关系,说动徐辉祖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然而,他却没料到,这位新一任国公,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派。他心中一直拥护的都是王室正统,并且,由于他本人能力也非常出众,所以,一直很受新帝的宠幸。因此,他一直在试图阻止燕王的谋逆之举,即使后来燕帝攻入京都之后,他也拒不投降,更不愿意为新朝效力。
虽然,最终他被一直幽禁至死,但是,他却保全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忠义之心。
但是,有一句话叫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不想做的事,自然有人抢着去做,这个人就是他的弟弟徐增寿。
当徐增寿得知燕王有异心之后,很快就倒向了他。他无数次传出京中的情报,但是,此时的皇帝,却对此一无所知,仍旧对他信任有加。甚至,还招他前来询问对燕王的看法,对此,他自然是极力为其掩饰。除此之外,他还在皇帝朱允炆面前,信誓旦旦地担保自己绝无异心。
对于自己信任的重臣所说的话,皇帝自然是十分相信的。可此时的他,哪里能想到,自己一直信任有加的重臣,其实,早就已经叛变了。因此,当燕王举起“靖难之役”的大旗之后,这位成功的间谍一直潜伏在皇帝身边,源源不断地传递各种消息。
长久以来的军机泄露,又怎会不让人觉得可疑呢?在多番的调查之下,徐增寿的许多不合理的行径,自然被发现了。再温和的皇帝,也接受不了信任之人的背叛,更何况还是军国大事。因此,徐增寿很快就被皇帝朱元璋以雷霆的手段处死了,这可能也是想要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吧。
虽然,最终燕王成功了,但是,死去的人却再也回不来了。为了感念徐增寿曾经对自己的帮助与付出,皇帝朱棣不但给他追封,还加封了其长子为武阳侯。之后,又加封了世袭罔替的定国公。而徐辉祖虽然被幽禁了,但是,皇帝却看在皇后的份上,并没有牵连起子孙,依旧让他们承袭国公爵位。
自此,徐家则出现了一门两个世袭爵位的盛况。因为,徐氏兄弟一直都各位其主,所以,他们的结局也并不太好。但是,自此以后的徐氏子孙却一直都对朱氏王朝忠心耿耿。虽然,他们最终都为守卫大明王朝而死,但是,其忠肝义胆之风却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弇州续稿·卷六十九·魏国第一世嗣太子太传》、《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9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