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持续自主创新 构建“幸福用友”

持续自主创新 构建“幸福用友”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

1988年,24岁的王文京在众人的错愕中毅然从国家机关辞职,以5万元借款、1台电脑、9平方米的小平房,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

仅仅两年,他便将用友变成了中国财务软件市场的龙头老大。在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之时,他又做出惊人之举:向管理软件转型,并让用友一跃成为中国和亚太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与服务提供商。而当云计算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众多软件企业迷茫之时,王文京又已开始用它描绘起用友新的蓝图。

创立25年的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伊始,便勇立潮头,始终走在行业前沿。执着于“用信息技术推动商业和社会进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用友秉承“持续创新 均衡发展”的理念,完成了从一家财务管理软件公司,到国内最大的ERP厂商,再到亚太本土第一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和中国领先的企业云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2010年,用友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幸福企业”(高效、绿色、创新)的理念,力图用自己最擅长的专业——信息化技术与服务——为企业打造通向幸福的钥匙,并实现自身成为“世界级管理软件厂商与云服务提供商”的目标。

辞去公职 白手创业写传奇

2007年11月6日,美国微软公司CEO鲍尔默乘坐飞机抵达北京,一下飞机便直奔北京昆仑饭店,在这里等候他的是中国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中国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甫一见面,双方便开始了一场软件业内最具分量的对话。

其实早在2005年,微软就想整体收购用友,业界传言当时的出价是10亿美元,但这并没有打动王文京。2007年年初,微软又有意对用友进行战略性投资,但最终仍然遭到王文京的委婉拒绝。

尽管用友在资本层面两次回绝了软件业寡头微软,但微软仍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直到2008年2月,用友和微软才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用友成为了微软在全球第12家,同时也是亚洲唯一一家全球独立软件开发商合作伙伴。

规模2亿美元的用友对规模500亿美元的微软两次说“NO”,却仍然成为谈判桌上的赢家,这与用友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的地位不无关系。而能拥有这一切,得从1988年说起。

那一年王文京24岁,当时还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财务司工作。在国管局,王文京负责实施了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会计电算化工作。从项目规划、硬件选型,到软件合作单位选择,组织研发、鉴定,推广到100多个单位,一共历时2年多。这个系统一直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后来国家机关升级财务软件,顺理成章地选用了用友的产品。

做完会计电算化工作,王文京发现财务软件很有前景。但直接触发他辞职的,则是1988年8月北京试验区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召开成立大会,王文京偷偷跑去参加,得知国务院批复并鼓励各种专业人员,特别是有技术的人员创办新型体制的高科技企业。这个会一结束,心潮澎湃的王文京就跑回去给领导打了辞职报告。

用友软件园外景

在那个年代,放弃铁饭碗已经让人很吃惊了,王文京竟然放弃了那样一个有前景的工作,更让人不可思议。王文京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他5岁半上学,年仅15岁便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4年苦读,19岁进入国务院做公务员。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鲤鱼跃过了龙门。所以在去北京上学这一天,当时乡里领导还专门找了一辆大客车把家里一些亲戚朋友一块拉到上饶,亲自送王文京上了火车。

因为王文京的踏实和努力,很快成了单位的“红人”,先后被选为先进工作者,还在全局干部大会上做先进事迹报告,但他很快就感到了困惑和厌倦,遂萌生了辞去公职的想法。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父亲时,父亲感到异常吃惊。“如果你创业失败了呢?”父亲问他。“我觉得没什么呀,即使创业失败了,我可以去做职业会计师,怕什么?”

王文京带着父亲在中关村四处转悠,告诉他这里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对于一个中年煤矿工人来说,电脑、打印机和IBM既陌生又不可思议,最终什么都没有说,便离开了北京。

放弃美好前景去选择一个并不明确的未来,这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眼光,但王文京已经下定了决心,就必须要试一试,来证明自己。而此时,中关村已经颇有点风云际会的味道。四通、信通、京海、科海等一大批民营科技公司已抢滩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正初步形成,王文京却将目光投向了一片少有人问津的领域—财务软件。

王文京和同事苏启强从最早的一个用户那里借了5万元钱买了一台长城0520DH,注册了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两个人白天出去做软件推销或者上门给用户服务,晚上回来编程序,每天忙到十一二点,晚上王文京就住在9平方米的办公室里。

软件这条路王文京走得并不轻松,当时绝大多数的软件都是随硬件免费搭售的,有的人甚至连“软件”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不过很快,王文京对市场的判断就得到了印证。1989年财政部下发《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这项试行规定允许不同所有制的公司提供商品化的财务软件,这种推进市场化的做法给当时的用友提供了破壳的机会。

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王文京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用友真正在市场立住脚主要是靠1990年发布的两款产品:一是王文京开发的90版用友账务软件;一是苏启强负责开发的UFO财务报表软件。UFO的成功让用友在财务报表软件上的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当时,王文京和苏启强勒紧裤腰带在这个软件上投了50万元。1990年3月,“用友软件服务社”转为有限责任公司,4月,用友财务软件通过财政部评审。

一年后的1991年,用友便成为了财务软件业的龙头老大,第一的位置此后也一直没有失守。1995年,用友财务软件达到了三千万元的销售规模,到了1997年,用友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了1亿元,而十年后的2007年,用友的年销售额更是超过了13亿元。

如果说王文京对于市场的判断让人称道,那么1993年,他与创业伙伴苏启强的分手更令业界称道。王文京支付了一笔规模不小的现金买回了苏启强的股份,尽管此举让他在当时几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但分家,带走的是现金,却留下了品牌和发展基础。

逆势而上 商海搏击竞风流

1996年,当用友软件形势一片大好时,王文京却突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公司转型。而这个重大决定,仅仅是因为一句偶然听到的话。那年夏天,他到东莞出差,一个当地合作伙伴对他讲,他们的财务软件在东莞越来越不好卖了,这个消息让王文京很震惊。因为东莞是走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地公司的选择趋向代表了未来其他很多地区的选择和趋向。

为此,王文京安排公司相关人员做专项调研,发现用友软件正面临着挑战,而这一挑战就是来自于如今让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ERP。ERP(企业资源规划)作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IT分析公司Gartner提出的一个概念,历经多年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一种管理模式。90年代中后期,ERP理念被SAP等国际巨头引入中国,并迅速在中国市场掀起一场旋风。与财务软件相比,ERP包含了企业资源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物料管理,还包括进、销、存等,财务管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面对这一新理念的冲击,王文京几乎没有太多的犹豫,便迅速决定将用友从财务软件转型,将业务拓展至ERP市场。只是,与SAP等国际巨头相比,作为市场的后来者,用友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也许任何一种变革都势必要承受各种压力,不过王文京没有想到,这种压力会持续十年。用友自主研发的一款企业管理软件,历时三年,耗资上亿元,其间还经历了几次员工的集体跳槽,上市后却持续七年亏损。当周围的人多次建议放弃这款产品时,王文京却始终没有动摇。而正是这次转型,使得用友从全国财务软件市场的老大,又一跃成为了中国管理软件行业的领跑者。

2001年5月,在ERP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用友,凭借自身良好的财务状况,正式挂牌上市,当日股价突破每股100元,募集资金8亿多元。上市后的用友,有了更强的实力,能够更快、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2007年3月,用友软件园正式开园,成为亚洲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管理软件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40万平方米,能容纳1.2万人同时办公。在这个软件园里,王文京开始编织他的世界级软件企业的梦想。

不曾想,2008年,在用友成立20周年之际,金融危机开始肆虐全球经济。那段时间里,用友的高管层频繁开会,围绕经济前景分析和公司策略调整进行着一场场激烈的争论。在经济“寒冬”面前,王文京选择了逆势扩张,以此来抓住寒冬过后市场爆发性增长的机遇。

在王文京的带领下,公司从2009年起新成立了16家地市级分公司,到了2010年,新成立地市级分公司的数量已经跃升至71家。而在此之前,公司围绕核心业务展开的并购更是如火如荼。2008年,用友以1450万元并购了上海天诺公司及上海坛网公司的业务和资产开始,到了2009年,用友共计完成14项并购,耗资1.32亿元。大手笔的投入,换回了营业收入23.47亿元的产出,同比增长36%,实现净利润5.94亿元,同比增长51.7%。

在高端市场,用友全国的客户已远远超过其他国际厂商。在这一背景下,王文京又提出客户经营的战略,从原来的传统经营、解决方案经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基于全面企业应用服务的客户经营模式转型。通过这样的商业模式,建立起用友更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王文京希望通过这次转型的成功实现,把用友发展成一个“世界前三”的管理软件提供商。

由于成绩斐然,用友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中国绿色公司百强。用友ERP管理软件系“中国名牌产品”,“用友”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王文京也曾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优秀民办科技实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求是杰出青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十大华人经济领袖”“中国自主创新领军人物”“亚洲之星”“爱心捐助奖”获得者等荣誉。

王文京和工作人员合照

转型创新 整装踏上新征程

2011年,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新浪潮,将中国软件业推向又一个十字路口。当众多中国软件企业在这个路口上倍感迷茫之际,王文京早已开始描绘用友软件新的蓝图—作为中国管理软件产业技术变革的引领者,早在2010年始,就开始致力于云平台的打造。

2010年5月,用友与美国IBM公司共同建立了云计算实验室;2010年年底,正式发布了“云战略”。云战略的核心框架为“S+S”模式,以“软件+云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商业价值。王文京希望通过这一策略使用友迈向“云端企业”,并在2015年成为亚洲最大、全球领先的企业云服务提供商。

2011年4月,用友和中国电信签署了全面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同月,用友中小企业云服务成为北京“祥云工程”首个示范性项目。

2011年11月,用友与欧洲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商源讯成立合资公司“云安”,双方携手基于云服务模式开拓欧洲、中东和非洲企业应用市场。

2012年4月,用友在水关长城罕见地高调发布“用友企业云平台”,推出面向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医疗卫生等行业的云平台与云服务,并宣布开始实施“新长城计划”,启用新的品牌标志。

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体现了用友在云战略上的密集布局。进入2013年,用友公司将继续推进“新长城计划”,并将云战略锁定在“平台化发展,产业链共赢”。日前,用友集合三年来在云战略方面的探索,已推出基于企业云平台系列方案与应用服务。

“对于用友来说,云计算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了,就能立在潮头;抓不住,就会被浪头打下去。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客户体验做得更好,在商业模式上有更好的创新,我们是有可能比苹果、谷歌这样的公司更成功。”王文京还对用友未来信心十足地表示,“如果这场变革能如期完成,将直接决定着用友从数十亿规模向百亿规模的蜕变。”

王文京将用友的成功归功于八个字:“持续创新,均衡发展。”他认为,“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均衡发展为持续创新创造了条件。从最初的DOS版、网络版,到Windows平台,到现在又有新的发展,用友没有潮起潮落,一直稳步增长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均衡发展。软件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一个方面,要靠综合素质。立足长远的软件公司必须在研发、营销、服务和内部管理方面都比较强,而且水准差不多,能够配合起来。单项冠军不行,必须是全能冠军。”

用友干部与专家夏令营活动

用友的实践证明,其创新和转型使企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转变发展方式,对用友、对行业、对中国制造、对民族品牌在全球的崛起都意义重大。

用友的创新和转型也产生了显著的行业示范效应。用友的每一次转变,既建立在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创新基础上,又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引领了软件行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用友的创新和转型也促进了“中国制造”的健康发展。“中国制造”走遍天下,管理信息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今,用友已经在ERP领域切入SAP等国际公司垄断的高端市场,不仅为中国软件企业作出良好示范,更有效地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同时,用友的创新和转型也提高了民族品牌影响力。

2010年,王文京率先提出了“幸福企业”的新商业理念,他将“幸福企业”阐释为三个层面:第一是传统的高效标准,即高效率、高效益;第二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第三是绿色,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环保、低碳,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如何构建一个和谐企业。一家幸福企业的目标是,满足5个方面的幸福—客户、员工、股东、伙伴、社会。

王文京认为,“幸福企业”概念既是为客户,也是为自己。要发展,就要有商业上的创新,也要有管理上的创新。用友每年有80%~90%的新招聘员工是应届大学生,这是用友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幸福企业”现在已经融入到用友的三个核心价值观里面—梦想、客户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和专业化生存。虽然用友并未放弃在内部对员工进行刻意培训,但员工自发提出了一个“幸福人生、幸福企业、幸福员工”的口号,在价值观的认识上双方取得了一致。

在王文京看来,任何伟大的公司,首先一定是幸福的公司。商业的本质就是幸福成长,高效、创新、绿色则是幸福企业的三大要素。作为企业信息化领域长期信赖的合作伙伴,用友将用自己最擅长的专业——信息化技术与服务,为企业打造一把通向幸福的钥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4938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