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刘备对诸葛亮为何敬而远之,一家之言说孔明

刘备对诸葛亮为何敬而远之,一家之言说孔明

三顾频烦两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一生光书写夸赞诸葛亮的诗文少说也有十首。武侯祠应离杜甫草堂不远,没事就去瞻仰,回来就写诗。自刘备三顾诸葛亮,隆中对成三分鼎,两人度过一段蜜月期,亮遇明主,备逢良臣,连刘备的铁杆兄弟都看不下去了,刘备解释说,我有孔明,如鱼得水,都别说了。前期关系亲密到这种的地步。

法正

先主打仗不咋样,但是善察人,像杨仪蒋琬彭羕魏延等都受过先主面试,听其言然后观其行,官职各有升降,关系也分亲近远疏。自隆中对后,诸葛亮建功心切,随鲁肃出使东吴,两人协力使孙刘联盟,大破曹军后。先主量才使用,委任诸葛亮为军事中郎将,住临烝,督零陵桂阳长沙,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先从基层干起,保障军队后勤,以观后效。


后庞统追随刘备,在保荐庞统上面,鲁肃遗书在前,诸葛亮进言在后。可以想象,先主对诸葛亮是否大失所望。无记载不清楚,史书记载是,统亲待亚于诸葛亮,和诸葛亮并为军事中郎将。后升统为治中从事,留亮镇守荆州,统为先主谋划入蜀。陈寿粉不粉诸葛亮不知道,让税务官镇荆州,凭嘴炮镇吗。也真能拔高其人,当时关羽张飞俱在,治史严谨,也让人有丝疑虑。在这一时间唯有张飞进封新亭侯


庞统死后,调两路人入川,张飞一路,诸赵一路,有人说是诸葛亮节制赵云,应当说互相取长补短才对,或者说先主根本不相信任何一人能独挡一面,不放心,相比关张,忠诚度上先主也得这样安排。


平定益州后,诸葛亮进军师将军,署右将军府事,法正佐先主夺汉中,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在这挑根刺,在争汉中时,先主急书发兵,诸葛亮犹豫不决,问杨洪,杨洪说,汉中是益州咽喉,此刻危亡之时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还等什么,无汉中则无蜀中。让杨洪痛斥一番。足食足兵要打个折扣,诸葛会算账,算的净是些小账。


先主察人用人不可谓不准,诸葛亮始终是搞的后勤保障,而且难称优秀,所以军事将军一职干到先主进帝位后,先主看其辛苦有年,庞统法正先后亡故,彭羕又被赐死,让其上了丞相位,但不开府治事,是虚名丞相。是张飞死后领司隶校尉。在平定益州到称帝之间,中间还有次升官授军衔,封四重号将军,拔魏延为汉中太守,进法正尚书令等,而诸葛原地踏步走,证明其人贡献有限。此时己和先主关系表里两重天。


后来白帝托孤,诏诸葛李严二人为托孤大臣,诸葛掌政,李严为掌军,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先主这样安排,无非是防备诸葛亮。是什么原因让刘备如此安排呢?干活有份,分果果没份,有人说,让是刘禅施恩,让其报效,应该有这意思,可忽略不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好的时候,两人穿一条裤子,冷的时侯也不撕破脸,敬重有佳,就是防着你,不信任你,按朱元璋说李善长,他还是不跟咱一条心。


长期以来,诸葛亮热表现,不善藏拙,也是屡屡让先主不得不远离其人,三国志好多次记载诸葛亮明为公正而藏私,光记载的,关羽就受中伤两次,第一次和马超比武,第二次封前将军,诸葛亮自认谓聪明,这可是刘备的铁杆兄弟呀,按雍正王朝上十三爷对田文镜说,我了解我四哥比你深,刘备也是比诸葛亮更了解关羽,诸葛亮这样揣度关羽虽无私也有私,虽至公也不公,刘备直接说吾自当解之。这难道没有离间之嫌吗?


至于屡屡告密彭羕,直到把彭羕贬出成都,而放任法正,帮蒋琬求情,培植个人势力,更不用说了。先主也有情报机构,心凉不代表不用,而是有限实用,所以死了也不给军权,凡是在主公面前卖弄武艺的,重则死,轻则弃,关键人家刘备看人水平还远在你诸葛之上,心里明白,装着糊涂罢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1216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