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珊家有两个差不多年龄,半大的小男孩,活泼好动,最让她烦恼的是,每次出行,都无法让他们安静地坐在车后座上,两人不是动来动去,就是互相戏弄和打闹。在很多需要安静的公共场合,两人也是如此,搞得她和孩子爸爸焦头烂额。
阿兰家虽然养的是女娃,可是胆子比谁都大,一天爬上爬下,没有半刻安静,最让她头疼的是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每次在需要系安全带的时候,女娃都坚持不系,常常因此闹得很不愉快。
雅妹家的小姑娘则有一个困扰了她很久的问题——常常咬手指甲。雅妹说,她已经很久没有给孩子剪过指甲了,她发现孩子的手指总是光秃秃的,她真是很担心,不知道怎么帮孩子纠正过来。
程子家的孩子五岁还在尿床……
莫莉家的孩子有严重分离焦虑,从小班哭到大班,还在哭……
似乎都是很棘手的问题,不过掌握了故事的隐喻,再用一点童话故事的催眠技巧,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故事的隐喻和催眠?你知道是什么吗?
1、故事里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迂回的表达,同时也被称之为右脑的语言,它借助于象征性的语言、人物角色来实现。隐喻常常作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孩子打开充满丰富经历和无限可能性的大门,同时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把视野无限拓展。
《故事知道怎么办》的作者,“故事医生”苏珊.佩罗曾经用隐喻解决了“圣诞老人是真吗?”的难题。
在很多家庭里,哥哥姐姐已经长大,开始不相信圣诞老人,比他们小的孩子会听到哥哥姐姐的言论,所以西方很多家庭总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苏珊.佩罗跟孩子们说,当小朋友长大了,会自己做礼物了,圣诞老人就变成“给予精灵”进入小朋友的身体。孩子们受到故事的鼓舞,立刻开始着手列出一份名单,把所有能想起来的亲戚和朋友都列在名单上,然后他们做了大量的礼物,一盒盒手工制作的卡片、一瓶瓶的果酱、一些蜡烛,还有书签,开始成为生活中的圣诞老人的好助手。当更小的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也听说了“给予精灵”,于是关于“圣诞老人是骗人的”负面问题就解决了,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一直在流传着。
圣诞老人变成“给予精灵”进入小朋友的身体
2、故事里的催眠
这里提到的催眠跟我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情形大相径庭。舞台上催眠师给那些心甘情愿配合的自告奋勇者催眠,似乎是催眠师个人非常有力量,控制了被催眠者。而实际上催眠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自我控制状态,用童话故事催眠,其实是成人用一些有帮助的语句,引导孩子通过孩子个人化的途径去感觉、去领会、去行动,但是成人并不控制处于催眠状态的孩子,只是让他更容易地进入使自己身心受益的自我催眠状态。
曾经小孩子起床后大哭大闹,久久不能平复。我跟他说一定是胸口有一团棉花糖给塞住了,于是拿了吸管在他的胸前搅了几下,“看,搅出好大一团棉花糖啊,它一定塞得你很不舒服,来,我现在拔下来,嘣、嘣、嘣,瞧,我把它扔出去,它象小皮球一样弹走了,是不是舒服一点了。”小孩子看着我慢慢地跟他说,他跟着我慢慢地玩,接着他也加入进来把自己的情绪搅棉花糖一样搅出来,扔掉。后来,他学会在有不愉快情绪的时候,常常来找我和他一起搅棉花糖。
儿童心理学大师琳达.汤普森在她的《心理童话药书》中说:
正确应用催眠是没有任何伤害的,也没有任何副作用。这种技巧能增强人们控制疾病的能力。大脑令人难以置信地强大,能够开发出很多宝贵的资源用于个体成长和治疗。催眠能帮助个体利用想象力挖掘自身的力量和资源。催眠术是唯一的经过仔细评估后,被允许用于特殊问题治疗的方法。
故事的隐喻和催眠不仅起到治疗作用,还提升孩子的多项能力
1、故事的隐喻和催眠作用能让孩子们产生了不起的自信感
催眠不会在表面立即产生明显的反馈,因为故事的隐喻是在催眠暗示的过程中巧妙地深入到孩子的潜意识中,慢慢地影响没有被意识觉察的部分。通过隐喻,孩子们会去探索新的可能,产生新的观念,领悟出不同的生活哲理。这些隐喻能让孩子触类旁通,同时,因为孩子们觉得问题发生在故事角色身上,不是针对自己的,也不会产生威胁感,在情绪安全的状态下,影响慢慢浸入孩子的潜意识中。
有一个离不开尿不湿的五岁孩子叫山姆,他说:“我的小鸡鸡实在太害羞了,除了纸尿片,找不到其他的地方可以尿尿。”后来琳达.汤普森在给他做治疗的时候,和喜爱车的他一起创作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辆小消防车叫斯科特,它常常和其他消防车一起去执行任务,但是因为它太害羞,所以从来没有从管子里喷出水来灭过火。它特别希望自己也能贡献力量,和大家一起灭火,然而一直没有办法实现。
有一次,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一辆英雄的老消防车分享了自己也曾害羞的经历,小斯科特很惊讶,开始放松;另一辆消防车邀请它一起做平时最放松的事:做笑脸,大家和它一起做,做着做着,小斯科特完全放松了,在不知不觉中把水管伸进了大水桶里,喷出水来!和大家一起灭了火。
琳达.汤普森邀请这个五岁的孩子山姆来做这个消防队的队长,所有的卡车和水管都归他管,山姆高兴地答应了,他常常指挥小斯科特和其他消防车。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害羞消失了,也脱掉了纸尿片。
这个不用说教,仅是隐喻的故事,大概会让不少成人觉得不够有力,没有马上点出要害,然而孩子就是在这样没有被针对,没有被指责的情绪安全中,慢慢得到疗愈,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克服了一个自己想但没有办法处理的困难,自信大大增强了。
成人的帮助,让孩子提高自信
2、故事的隐喻和催眠作用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注入积极的思维
隐喻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在情绪安全,没有胁迫感的情况下,孩子往往是倍受鼓舞的。他们会勤于思考,视野开阔,进而智慧得到开拓。隐喻有助于改变个体(包括成人和孩子)以往的思维定式,达到改变行为模式的目的。
我的小孩子三岁的时候,有个习惯,在睡觉前常常用手指剥嘴唇上干裂的白皮,多种方式制止不奏效的情况下,我给他编了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一只小老鼠洋洋与它的小仙女玩具珊珊是好朋友,洋洋因为喜欢珊珊,常常去摸她的华服,摸着摸着会情不自禁地去抠衣服上镶嵌的珠子,结果导致小仙女感染生病。后来洋洋再想抠小珠子的时候,改成拉拉手,表示喜欢。
孩子听了这个故事,慢慢地把抠嘴唇的行为转为摸小公仔。
不直接要求或者制止孩子的行为,让他在故事中找寻适合的方式,信任他能做到。
3、故事的隐喻和催眠作用帮助孩子用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非胁迫的暗示中重新去观察孩子,换位思考,会看从不同的视角看到孩子的问题。重新看待问题能够帮助孩子承担起自我解决问题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还是存在的,但是看问题的方式和思维定式会改变,整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许会改变,当然结果会有不同。
有些孩子常常会比较消极,遇到事情更容易说“都怪我,我应该早点…..应该早点…..应该……”
鸭嘴兽艾瑞克的故事能够帮助这样的孩子把消极的想法转换成积极的感受。
鸭嘴兽艾瑞克常常在水里捕食小虾,它太快乐了,有时候都忘记上来换气了。有一次它没及时浮上来换气被呛到了,它非常担心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它不停地想“我本应该更注意到这一点,本应该早点出来换气,本应该更细心,本应该…..”这一串自我责备一直在它的脑袋里打转,这些无穷无尽的“本应该”开始让它连很小的事情都害怕去做,而且越来越严重。
后来医生丹博士让它做了一个小实验:在它做心电图的时候,如果能够很放松,屏幕上就会出现一道彩虹,彩虹的一端连接着一个金罐子,此刻艾瑞克能够完全放下焦虑和担心的话,金罐子就会闪闪发光,不过一旦艾瑞克想到“我应该…..”的丧气话,彩虹就会消失。
慢慢地,艾瑞克打定主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把一大串“我应该….我应该….我应该….”改成“我会做-我能做-我做到”,太神奇了,消极想法变成积极想法的时候,彩虹又重新出现了。
每个孩子都可以做自己身体的主人,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
孩子学会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如何学会讲故事?家长只需要遵循以下两个步骤
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地域的父母其实都会给孩子讲故事,要帮助孩子往期望的方向走,需要的只有两个步骤:
1、借助故事书,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改变适合的故事
“故事医生”苏珊.佩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有许多的隐喻和催眠故事,包括帮助家长解决孩子的挑战行为,比如不诚实和小偷小摸,急躁和缺乏耐心,打人、掐人或伤害别人,害羞或内向,行为粗鲁等。这些故事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改编成不同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们从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我的小孩子母乳到两岁,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引导离乳。我放弃了躲避、隔离、哄骗等传统的离乳方式。
我把“故事医生”苏珊.佩罗“给予精灵”改编成了“奶精灵”。常常给他讲起“奶精灵”的工作,就是帮助新生儿的妈妈准备奶,而新生儿除了奶以外,其他食物都不能吃。接着和他一起讨论他已经吃过的食物和烹饪方法。
等到例行哺乳的时间,我会有意地延后哺乳动作,跟他商量:“奶精灵还在路上呢,刚刚帮助了许多新生儿的妈妈,还在飞回来,可没有那么快呢。”
“她一定很辛苦。”
“对,每天都有很多新来的小BB需要她,也许我们能为她做点什么。”
几次之后,成功离乳了,而不曾有过不愉快的反映。
除了培养责任感和自信感,故事在帮助孩子克服焦虑、习惯性障碍、疼痛方面都有很多应用。
故事知道怎么办
2、和孩子一起讲故事
等孩子再大一点,可以互相交流的时候,就可以用下面的三种方式和孩子一起创造故事来帮助孩子了。
*运用“Yes! And……”法则
“Yes! And……”是即兴戏剧里最重要的原则,需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后面表演者要完全接纳前面的表演者,即说“Yes!”,同时后面表演者也要加上自己的想法,即“And……”。
据说《寻梦环游记》就是这么创作出来的。十几位编剧坐在一起,一位编剧说:“这个电影说了一个孩子的故事,他很喜欢音乐”。第二位编剧说:“是的,然后呢,他一出场就死了。”第三位编剧依照“yes and”的规则,没有反驳,接着说:“是的,然后呢,他进入了地府,这个地府比人间还要富丽堂皇。”“是的,然后呢,地府的人们非常崇尚音乐”“是的,然后呢….”就这样,编剧们一个接一个,最后编出了脑洞大开,令人叹为观止的《寻梦环游记》!
其实“Yes! And……”法则的本质就是:“Agree+Add to”接纳并添加,它的核心是指我们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要先认可对方,再给出建设性的信息,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生发出积极点”的沟通态度,一种在接纳沟通对象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价值点,并产生新观点的沟通方式,或者可以说反映的是一种积极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态度。
我常常用这样不否定,不断传承创作的方式,和孩子从随便想到的一个题目开始,随时随地编一段故事。让孩子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被认可,学会倾听、整合和再创作,疗愈小创伤,激发自信心、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接纳和再创作
*角色扮演
有了故事,就可以做角色扮演了。通常由孩子来讲述一个故事,然后依据孩子分配的角色来进行扮演。成人需要的仅是放下身段和付出时间,听从孩子的分派,其间不必纠正荒谬之处,以好玩,有趣为主要目的。
很多时候,角色扮演不必完全依照书上的故事或者现成的剧本,扮演的过程可以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发现许多孩子的想法以及被孩子忽略之处。
我曾经和小孩子扮演过他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在他描述的过程中,他很生气,完全认定是同学故意伤害他。我没有反驳,也没有说教,在扮演的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扮演他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用同学的口吻说出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完全不同于描述的互动,也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最后他决定到学校再和同学聊一聊。
*角色互换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比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有的既是领导,也是下属,有许多不同的场景和身份体验。而孩子呢,往往因为年龄的缘故,尚未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往往急于模仿成人角色。
这时候可以在家庭中,和孩子进行一下角色互换,让孩子当一天父母,自己来当一下他的孩子,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因为有了决定权,更多地体会到责任,里面还有些紧张和彷徨,往往有这样的体验之后,孩子更容易体谅家长;而家长在当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能听到和看到孩子模仿自己的语气、神态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如同一面镜子,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有机会进行反思。
角色互换,换位思考
当家长在了解故事的隐喻和催眠的巨大作用,并且有了基础的讲故事的能力,再运用一些角色扮演的技巧,很多孩子的问题都在不解决的过程中解决了。真心地期待家长们好好运用这些方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