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今日3时13分迎来“立秋”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三候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生: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同时气温也有所下降。
寒蝉鸣:寒蝉开始鸣叫,随着秋天的来临,它们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立秋后气候有啥变化?
终于熬到立秋节气到来,首先带来的是天气的变化。
虽然气温仍然在35度到40度之间徘徊,暂时还看不到快速下降的趋势。但在立秋节气之后,刮起秋风、下起秋雨,气温会逐渐进入下行的通道里。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中医认为,养生必须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所以秋季养生务必一切要以“收”为要。
立秋养生四要素
1、秋养肺,润秋燥
立秋这天,有“贴秋膘”的习俗。很多人在此时会选择进补,帮助补养身体,弥补在炎热夏季中丢失的养分。
但是注意了,进补需要根据情况进补,因为经过炎热的夏季,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秋季进补要适当。
立秋后空气变得越来越干燥,也就是俗称的“秋燥”。秋季养生要遵从“润燥、补肺、养阴、多酸”的原则。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入秋宜食生地粥、莲子百合汤、雪梨银耳汤等以滋阴润燥、健脾祛湿。
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接下来为大家推荐一粥一汤,作为秋季进补的好食物。
山药百合苡仁粥
【材料】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将以上原料洗净放进瓦煲,加入清水,武火滚沸后,改为文火煲约一个小时,即可食用。
【功效】滋养肺胃。既清热消暑利尿又不寒冷;滋阴润燥补益又不燥热,且男女老少皆宜。
沙参百合老鸭汤
【材料】北沙参30克,百合30克,鸭肉15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鸭肉切成小块,与百合、沙参同入砂锅,加水适量,文火慢炖,待鸭肉熟后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2、秋养心,调情志
古人所言“伤春悲秋”,秋天一定要注意收敛心情,主动排解郁结,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夏天进入秋天,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容易出现情绪及精神状态的紊乱。而对于有抑郁症或抑郁情绪的人来说,秋天意味着抑郁症到了易发作期。
秋季保持心情愉悦是战胜悲观情绪的基础,多增加阳光照射,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
勤于运动,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放松心情;培养兴趣爱好,秋季情绪容易低落,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转移注意力,同时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秋天是养“收”的时分,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期间,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
秋天在运动的时候,要科学选择一些使情绪稳定、安定心神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瑜伽,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都是不错的选择。
秋季可以适当多吃些热量较高的饮食来满足身体的需要,情绪低落时可以适当喝点绿茶或咖啡,吃点香蕉等可以起到兴奋神经系统,改善心情的作用。
3、谨防“秋老虎”
虽说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但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应对“秋老虎”也是立秋后养生的重要一面,在饮食上要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多吃一些豆制品、蛋类等清淡且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另外多吃苦味蔬菜也大有裨益,苦味蔬菜中富含生物碱、维生素等,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
在起居上,秋季阳气渐收,应该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机体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同时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预防感冒着凉等疾病,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尽量少用空调。早晚清凉时分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清风计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0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