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人们刚刚结束21世纪10世代,即便今天只是2020年伊始的第二天,但留学家庭对于这种时间,基本上是没有丝毫概念的。
对于他们来说,在孩子成功出国之前,值得记住的只有申请节点、面试进程、活动场次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讲座时间。“新的一年”在留学家庭心里,不过是意味着离打响申请之战又进了一步,那些列在纸上的计划必须要开始实施了。
几乎所有的留学家庭都是以一流本科为目标,倾尽一切精力帮助孩子可以更有实力去竞争名校的一席之地。
不得不说,低龄留学日渐火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提前熟悉美国环境,适应美式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在申请美本的时候有所加分。
然而到美国读高中真的是申请美国名校的捷径吗?那些只是拥有短暂美高经历的中国学生到底算不算国际生呢?难道真的会比国内生有更多申请录取上的优势吗?
顶尖美本如何评定国际生
申请中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
毫无疑问,许多世界名校对于美高生的偏爱是显而易见,无论是你是不是中国学生。
例如芝加哥,斯坦福,康奈尔这几所学校明确表示,学校将根据申请者的高中毕业所在地来判断学生身份,也就是说在美高读书的中国学生会按照美国本地学生的标准进行录取审核。
对于中国护照,无绿卡,9-12年级在美国读书学生,很多大学都对此“开了后门”——允许在美高读书四年(也有要求三年)的学生可以免除托福考试,并且在奖学金申请方面也更为宽松。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大学例如斯坦福,已经表示将不再在大陆地区设置校友面试,无论意图如何,但终归大陆本地考生参与一流名校面试的方式又少了一个。
这类学校对于在美高读书的中国学生的态度是:我们会按照美国学生的标准来看,你们的竞争对手是自己学校的同学和其他美高学生;而相应的中国学生也会跟自己同校的学生和其他大陆学生进行对比。
当然,不同学校对于学生是否为国际生的定位条件是有差异的,比如约翰霍普金斯认为,国际生的判定都是基于国籍,学生必须拥有美国护照或者绿卡才会被认定为美国学生:
“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is, regardless of where you live or go to school, based on your citizenship. You must either hold a U.S. Passport or Green Card to be considered domestic”。
”
也有学校表示,虽然会分国际生和本土学生,但学校没有限定任何一种申请方式的名额,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比如哈佛大学。
“
“ We have no quotas of any kind for admission, all applications are evaluated by the same criteria, and financial aid is equally available to all students regardless of citizenship。”
”
但从结果上来看,顶尖美本对于美高学生的喜爱是十分明显的,比如从下面这几个方面。
学的英语和用的英语不是同一个
交流性英语VS学术性英语
留学最最最基础的能力,就是英语能力。
国内的英语教育极其重视语法精准性和词汇量的持续增长,然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习的是交流性英语,仅仅停留在生存层面上,做日常的交流和阅读都没什么问题,然而一旦到了需要运用到写作和深度学习时,立刻捉襟见肘。
而学术英语能力是英语学习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无论是考托福还是申请顶尖美本都要求学生掌握较高的学术英语能力。
“学术英语”指的是美国高中或大学课堂中所使用到的一些专业的语言,在师生交流、小组讨论、课堂报告以及论文作业中,都需要进行学术英语进行表达。
一位国内申请到美本的同学无奈的表示,平常聊天开玩笑吵架都没什么问题,一旦聊起艺术哲学物理等高深的东西一个字都听不懂,严重耽误自己的学习进度。一般的美本学校都如此,更不要提一流名校对于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要求了。
更重要的是,美国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不仅是录取标准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的标准。
Academic Writing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用词精准、语法正确、表达简洁,而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过于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很容易忽略文章的内容、结构、逻辑和连贯性这些可能更重要的因素,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美本的写作要求。
而美高对于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是从基础开始培养的,在学习过程中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写作,给予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
引导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论证和分析是美高的强项,一旦掌握学术思维和学术英语能力,相比于国内掌握交流性英语的同学学习效率要高出许多倍,产出的成果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对于名校申请来说,这种差距完全可以截然相反的结果。
成绩信用背书认可度高?
个人活动经历优势明显?
中国学生最不怕什么 ? 考试。
论学习的时间、精力、毅力没有那个比得过中国学生,再加上连年刷分,个个都是高分种子选手。可越是这样,在招生官眼中越难以脱颖而出,相反还会被怀疑是否是“高分低能”。
中国学生最怕什么?考试。
毕竟一直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中学习,面对美国教育的考试和要求,不少学生还是难以适应。导致中国学生频繁传出考试作弊,成绩单造假的新闻,导致招生官对中国学生的信任越来越低。
相比之下,美国大学对美高生的成绩认可度更高,毕竟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和大学的教学体系是一脉相承的,难度和高度有目共睹。
另外比起从国内“填鸭式”教学中出来的高分选手,顶尖美本更希望录取美高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语言能力、人文的素养、健康的体魄、艺术鉴赏能力和基础科技知识储备的学生。
另外在申请过程中,除了成绩招生官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人活动与学习经历。
美国教育一直不是一个以“成绩定生死”的环境,美国学校的活动氛围向来浓厚,公益、运动、娱乐、学术等性质的活动应有尽有。
还有许多美国本地的赛事,虽然在国际上名声不是很响亮,但在招生官眼中往往是实力的象征,认可度更高。
许多美国的比赛和竞赛都需要组队参加,或者以学校的名义报名才可以,许多很有实力但是在国内学习的学生,就是因此和优秀赛事失之交臂,少了一项优质的谈资,非常可惜。
所以美高一定是读美国名校的捷径吗?
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并不是读了美高就万事大吉事事顺利,正相反,可能还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考虑更多的问题。
学校的选择:
谁不希望自己是备受关注的那一个呢?
可无论是在班级上还是在学校上想要一直名列前茅太难了。尤其是在Andover、Hotchkiss这样的学校里面脱颖而出是极其困难的。
再加上招生官会分地区进行管理,你的学校资质如何、课程难度如何、综合水平怎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梦想着申请名校,却随便找个末流美高当跳板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So,如果你并不是一个成绩拔尖、德智体美劳样样优秀,实力背景一应俱全的学生,做“鸡头”还是“凤尾”,就要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决定了。
例如哈佛在蒙大拿州过往录取非常少,如果一个学生刚好在蒙大拿州学习,成绩优秀,而校方也愿意培养并为之提供了充足的机会,那么这个学生在诸如纽约州或者加州这些热门地区被哈佛录取的机会大。
课程的选择:
无论申请美本还是申请研究生,GPA永远是招生官们最先衡量学生优劣的点。许多同学为了获得更高的GPA,选最简单的课或者最难的课学习,然而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
忽略自身能力而选择太难的课程,最后没有完成反而拖了自己的后腿;选课都是非常简单的课程,虽然得到了很好的成绩,GPA确实是很高,但是大学仍然会觉得学生的程度不够,而且会怀疑学生的动机,会怀疑学生为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主动的去挑战自己的学术能力。
大学的招生官一眼就能看出来,课是难的,什么课是简单的,所有的招生官也都会把难易程度放到GPA的衡量当中。GPA的获取是个技术活,远比想当然的要难得多。
所以!非美高学生完全不必灰心,并不是随便去一个美高就肯定比国内学生有优势。
国内仍然有许多响当当的高中备受一流名校的喜爱,国际学校的学生们极高的综合素养同样让招生官们眼前一亮。
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教育是一个流动和发展的过程,二者都会面临现在或未来的种种挑战,没有一种教育体制是完美的。
但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美高的选择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四年过后又将面临新的洗牌。
所以无论是选择那种教育环境,关键是作为教育者,能分析原因,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对于家长来说,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条适合他发展,哪怕过程并不太平坦但最终也能有所收获的路,就已经达到我们的目的和良苦用心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76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