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刘邦带着几十号人从霸上前往鸿门向项羽谢罪,在宴席上项羽的谋士范曾数次向项羽使眼色示意除掉刘邦,但是项羽迟迟不为所动,最后让刘邦以尿遁之术离开了饭局。
两千多年来,无数有识之士诟病项羽在此次饭局上的“妇人之仁”使他最后失去了天下、身死国破。
但是如果从政治形势上来分析,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完全与他的妇人之仁无关,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意味。
刘邦前来谢罪使项羽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口实。
项羽为什么要杀刘邦?这还得从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说起。
公元前206年,章邯剪灭项梁军之后,认为楚国不足为惧,于是北上攻赵将赵王与张耳围困于巨鹿。赵王遣使向楚怀王求援,楚怀王随即派遣宋义与项羽北伐,为了快速灭秦,也派出了刘邦进行西征。
楚怀王此举是有意扶植刘邦来对抗项氏势力,从客观上来说,北伐的压力远大于西征,毕竟北伐军所面对的都是秦帝国的精锐部队,并且不久前才消灭陈胜、项梁的起义军现在还将赵军围困巨鹿兵峰正盛,而西征相对来说阻力小得多。所以当项羽还在巨鹿苦战之时,刘邦正一路开着绿灯向咸阳进发,听闻沛公仁义,沿途秦民无不箪食壶浆 以迎沛公。
于是沛公得以飞速入关,就在他幻想楚怀王履约封他为关中王之时,张良站了出来泼了他的冷水。立刻质问刘邦:你和项羽比谁强?刘邦识趣的说项羽。于是张良主张立刻带人前往鸿门向项羽谢罪。
张良所说确实不错,这是基于刘邦现实实力说做出的忠告,毕竟形势比人强。
就算刘邦和楚怀王先前有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但是人家项羽就带着几十万大军驻军鸿门和你对质,虽说刘邦有约在身,但是履约也要有一个基本法和形式
并且刘邦想要独占灭秦之功,势必会遭到各路起义军的围攻,所以刘邦必须做出守约的姿态,将关中让出去向项羽联军认怂。这样就算没有被封为关中王自己也站到了道义的一方。
这也是韩信平定三秦之后,刘邦派张良写信给项羽说汉王只是平定三秦只是想拿回属于他的关中王而无东进的意愿之后,成功麻痹了项羽的原因。
现在说到项羽这边,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在项羽看来正是他摆脱楚怀王束缚而另立中央的政治前提,在此之前他通过暴力手段杀了长官宋义,名义上获得了北伐军上将军,然后通过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击败了秦军主力,完成了北上救赵的任务。尽管无人反对他上将军之位,但是从道义上来说他背负了杀领导的罪名,并且从名分上来说他还是楚怀王的下属。所以他急需入关封王而获得法理上的承认而洗脱他的罪名以及摆脱楚怀王的制约。
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刘邦先入了关,于是项羽不仅失去了被封为王的机会,也失去了法理上独立的际遇。于是他才大怒驻军霸上胁迫刘邦,把入关首功让出来,不然开打。而刘邦这边洞悉了项羽的意图之后随即认怂,将关中拱手让出。于是这个难题就抛给了项羽,既然夺取关中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那么还要不要打?
所以当刘邦献出关中之后,项羽就失去了杀刘邦的意愿,并且如此杀伐一个有着灭秦首功的人师出无名。这是鸿门宴刘邦能逃脱的原因之一。
项羽杀了刘邦也不会击毁刘邦集团
政治不是一个人的游戏而是一群人的游戏,在群雄并起的年代,领导者在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敌人变得少少的,把朋友变得多多的。要站得高,看得远,让更多得小弟站在自己的身边,而不是总幻想着解决掉地方首脑就能解决敌方全部势力,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东汉末年王允杀了董卓,但是他自己也被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给逼死。所以在鸿门宴上,喝酒杀人对于项羽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都是浮于表面的一小部分冰川,真正难以摆平的是隐匿于水面下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博弈。
同时尽管项羽实际上在巨鹿之战之后成为了大哥,但是有些诸侯并不买项羽的帐,彭越、田荣等在项羽分封完了之后立即就公开反叛项羽,他到死也没有完全剪灭这些叛乱。
而鸿门宴中的项羽联军中正真属于项羽嫡系的部队和刘邦相差无几,如果贸然杀掉刘邦,不仅不会立即摧毁刘邦的创业集团,反而会令自己的联军倒戈相向。所以项羽只是想让这些诸侯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不是靠着阴谋杀掉潜在斗争者。
虽然从结果上来看,项羽这一放成了他最大的决策失误,他也被冠以妇人之仁的骂名,但是这完全不过是牵强附会而已,毕竟在风云聚会之时,谁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变成什么样,要是鸿门宴局势失控,究竟是项羽集团得利还是刘邦集团得利又或者是其他潜在竞争者指点江山,谁也不知道。在未知变局下保存既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刘邦在当芒砀山当土匪的时候,他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灭掉暴秦,陈胜吴广在起义前一天也不会知道自己将成为搅动天下的大人物。
鸿门宴是项羽与楚怀王的最后博弈
鸿门宴很多人都看成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相爱相杀,但刘邦只不过是局中人,项羽真正博弈的缺是那个在暗处的楚怀王。在陈涉吴广先战死后反秦义军遭遇了重大挫折,此时急需在竖起一面大旗继续抵抗秦军,而项梁一派找到了流落民间的楚怀王熊心,并拥立他楚怀王。
楚怀王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只是作为项梁集团用来号召六国反秦志士的一面旗帜。但是项梁他也没有想到自他死后,这个旗帜想要自己举起这面反秦的大旗,他先后从项羽、吕臣手中收回了军权,使自己成为了反秦义军的实际领袖而非吉祥物。
楚怀王多得实权,这令楚军的政治格局分裂为两个阵营,即旧贵族派和功勋阶级派,楚怀王作为楚国王室后裔,自然代表的是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他们希望维护自己统治阶级的地位。而项羽则作为功勋阶级的代表,渴望打破旧有的利益分配秩序建立一个新的格局。
而“先入关者王之”的政治承诺看似是给了所有人封王的机会,但是从楚怀王的军事力量部署来说,刘邦西征直抵咸阳,而项羽北伐去救被围困在巨鹿的赵军,并且他面对的都是秦军的精锐。很明显楚怀王此举就是想扶持刘邦来打压项羽。
同时派项羽以几万兵力对抗几十万秦军,要么战死,要么以战败为由把项羽一撸到底,甚至杀了他。
可是出乎任何人意料的就是项羽居然打赢了巨鹿之战,军事上的巨大成功也使项羽获得了巨大的声望,他成为了反秦战争中的领袖人物,甚至在与楚怀王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项羽与怀王第一次明面上的矛盾就体现在,封章邯等三人为三秦王的政治决策上,这一次的斗争当中项羽赢了,并且用此举昭告天下,谁才是主人。
而楚怀王此时手里最后的一张底牌就是刘邦,刘邦的妥协与对抗决定着楚怀王权威是否崩塌。面对项羽的淫威,刘邦并没有坚持怀王之约而是主动将关中献出。也就是说刘邦也抛弃了怀王,至此楚怀王的政治生命就已经结束,他在反秦斗争中所树立的权威,因鸿门宴刘邦的妥协荡然无存。
所以刘邦的妥协让项羽的打压怀王势力的战略已经实现,他也就没有必要在杀刘邦。
总论
项羽的政治水品相对于刘邦来说确实稍为逊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项羽也是那个时代的顶级政治家之一,而后人往往以鸿门宴项羽不听范增之言而错失天下,就武断地认为项羽妇人之仁,但其实真正看不出透局势的是范增,他并不明白项羽的政治企图和杀刘邦之后所带来的政治后果。
汉高祖纪录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7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