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汤谐曾这样说道:“孝文为三代(夏商周)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极无穷慨慕也。”今天我们就来浅述汉文帝刘恒的仁厚贤德、心中有民和力行节俭。
第一、继承帝位
公元前180年,掌握汉帝国朝政实权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太后吕雉病逝。吕雉一死,意味着其身后的吕氏家族也将走向覆灭。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候刘章等人立马开始筹划如何夺取上将军吕禄的兵权和杀掉相国吕产。与此同时,齐王刘襄也发兵响应,内外联合,打了吕氏家族一个措手不及,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他们全部铲除。吕氏一族势力覆灭后,以陈平为首的朝臣们都在思索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由谁来继承帝位?最终他们选中了被封在代地的代王刘恒。
刘恒是高祖刘邦第四子,出生于公元前202年,8岁时因贤知温良被册封为代王,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都。其母亲薄姬因只得幸刘邦一次,所以在刘邦驾崩后,没有受到吕后的加害,还被专门护送到代国和儿子重聚天伦。而自幼就藩代国的刘恒,早早远离了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和权力漩涡。在统治代国的15年间,刘恒贯彻中央的与民休息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恭俭治国,代国逐渐富裕起来。国中百姓也都纷纷夸赞代王刘恒仁慈、节俭、爱民和勤政。同时母亲薄姬的悉心教导使得刘恒养成了谨慎沉稳的性格。这些内因和外因为他日后创立“文景之治”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180年,在臣民的一致拥戴下,刘恒成为了西汉帝国的第三位皇帝,史称为汉文帝。
第二、仁厚贤德、心中有民和力行节俭
1,仁厚贤德
《 史记》记载文帝刘恒的治国思想是:“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释义就是文帝刘恒倡导以德化民的治国思想。文帝刘恒在继位第一年,就颁诏全国,废除收孥相坐律令,不再对犯罪者实行连坐,没为官奴惩罚。继位第二年又颁诏废除了诽谤妖言,祝诅上罪,给予国民一定的言论自由。继位第十二年又颁诏废除了肉刑,以笞刑和苦役作为替代。对此,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文帝的原话:“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後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由上,我们可知汉文帝刘恒的仁厚贤德。能够废除此三项律令,这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做到的事情。这必须得有足够开明的思想和仁厚贤德之心。此后历朝皇帝都很少能够做到如汉文帝刘恒这样仁厚贤德。盛行于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就可见一斑。另外,我们也可看出仁厚贤德之心让文帝刘恒能够屈尊反思自身的不足。这一反思也直接将西汉王朝推到了走向兴盛的轨道上。
在此,我们延伸一下,《汉书刑法志》记载:西周有五肉刑,即墨(面部刺字)、劓(割鼻)、刖(斩足)、宫和大辟(死刑)。商鞅变法时,又增加凿颠(凿开头盖骨),抽胁(抽去肋骨致死)和镬烹之刑。这些就是狭义的肉刑,广义的肉刑则是死刑外的其他残害人体的刑罚。它们起源于“杀人者死,伤人者创”的原始复仇论。到夏商周时发展为国家常刑,秦到汉初相沿使用。文帝刘恒所废除的三项肉刑为墨刑、劓刑和斩左、右趾刑。这三项肉刑的废除是我国法制建设史上的一大进步,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心中有民
文帝刘恒除了仁厚贤德外,也是一位心中有民,非常爱惜民力的帝王。在位期间一直实行轻徭薄赋的惠民政策。继位第一年颁布了养老令:国中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帛二疋,絮三斤。同时也下令各郡国不要再向上进贡奇珍异宝,以增添百姓负担。在继位的第二年和第十二年,文帝刘恒先后两次下诏免除国中百姓一半田租,同时将十五税一的税率降至三十税一。在继位的第十三年,又下诏免除国中百姓全部田租,所交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到每人每年40钱。
另外,也将国中成年男子每年所需要服的徭役减免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服役年龄推迟到二十岁。对此,《史记》中这样记载:“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於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国中每遇灾年,文帝刘恒就会立即出台惠民赈灾政策。对此,《史记》中有载:“十七年,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侯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
除此外,文帝刘恒继位后还多次颁发诏令劝课农桑,恢复古代籍田礼,亲自鼓励农耕。并颁诏允许国中农民自由迁徙到偏远地区开荒种地。这些政策的实行,减轻了国中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使国力日渐增强。文帝刘恒率领众位大臣真心为民,爱民如子,不仅巩固了皇权,也同时提高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明就意味着进步,进步也就意味着正在走向兴盛。
3,力行节俭
文帝刘恒是一位非常节俭的帝王,在位期间非常有效的控制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他同时还主张不使人民承担不必要的费用。其在位二十三年,不仅没有下诏新建宫室苑囿,还常常撤消掉先前的苑囿,把土地赐给贫民。并规定宫中人员都身穿布衣,后妃裙裾不能长得拖到地上。对此,《汉书》中有云:“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史记》中也记载道:有一次,文帝想建造一座露台,宫中工匠告诉他这预计得花费百金。在当时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资。文帝听后,立刻打消了修建露台的念头。并反思道:“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文帝对于身后事,也非常的节俭,推崇薄葬。驾崩前留下遗诏:“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其身后陵墓霸陵不另起坟,陵中没有金银铜锡贵重陪葬品,只放些普通瓦器。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帝王,文帝刘恒能够意识到生老病死是天地自然之理,这一思想是非常先进的,也是极为不容易的。纵观我国历代王朝,无论多英明和雄才伟略的君主都不能免俗的追求长生不老,由此我们可知文帝刘恒的贤明。
而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文帝刘恒贵为一位锦衣玉食的皇子,在继承帝位后能够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力行节俭,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此后历朝皇帝都不能做到如文帝刘恒这样的力行节俭。正所谓是上行下效,文帝刘恒的力行节俭为臣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让他们都不再注重外面的奢华,转而寻求内在和务实,使得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兴盛。
第三、总述
综上我们可知,文帝真是一位表里如一,勤俭又仁厚贤德的帝王。西汉王朝在他一系列仁政、惠政、明政的治理下日渐强盛。对此,《汉书》中有云:“汉兴,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至此,笔者也由衷感叹:文帝刘恒出生于帝王之家,却能如此的品德高尚,勤政节俭爱民,真是非常值得后世之人以此为榜样反思,勉励自身。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汉书刑法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6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