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缺乏艺术教育破坏身心发展
开学了。我应该为我的孩子报什么兴趣班?英语,奥数,编程...美术课,如果有的话,一定是最底层的一个,虽然没有孩子不喜欢画画..在学校里,美术课必须是一门容易被其他学科占据的学科。毕竟,它不能变成可见的分数,也不能成为“智力”的标准。不仅在中国,在欧美国家,艺术教育也在儿童学校和学校逐渐变得“看不见”。然而,这样做可能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害。
其实,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孩子的涂鸦,不仅要晒到朋友圈才能赚到“赞”,“孩子的画有自己的逻辑”,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和20年前相比
画作质量大降
早在1870年,艺术教育就开始进入英联邦公立学校的课程。也就是说,100多年前,教育界就已经认识到“绘画”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的涂鸦写作与他们的早期阅读和写作能力发展显著相关。通过绘画,孩子们可以在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描述他们所看到和理解的世界以及他们与世界的关系。画画也能赞助孩子们在其他学科的进修获得胜利,比如用素描来阐释和交换数学逻辑,可以帮助孩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沟通,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两位教授苏珊·斯特凡尼和宝拉·赛尔维斯特的分析结论。
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在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产生长期的学术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儿童。2012,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低收入家庭的第八年级学生中(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有机会接受更多艺术教育的人比他们的同龄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得高分和进入大学。
尽管有无数研究来说明艺术教育的意义,但荷兰学校监察局201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与20年前相比,孩子们在学校内外从事传统的“画画”或“手绘”活动的时间要少,他们的“画”的质量和复杂性大大降低。
据伦敦“对话”解释新闻网报道,调查发现的这一趋势可能在许多方面对学生未来的“成就”产生广泛的潜在影响,因为绘画可以在许多方面融入学习过程,如绘图、思考、组织和呈现信息,它也是一种可以跨越语言障碍的交流方式。
数字化技术多了
手绘课程却少了
研究人员说,过去20年中的许多变化导致了“绘画的减少和绘画的恶化”,部分原因是荷兰的艺术课越来越不费时,而且艺术教师也越来越少。据卢森堡广播电视台报道,艺术教育在师范院校不受重视。
另一方面,社会趋势和技术进步也是因素。阿姆斯特丹布莱特纳学院(brytner college)院长拉斐尔·范克林潘告诉荷兰新闻网站,如今的学校更热衷于传播数字技术,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艺术和创意发展。“孩子们如果有更多的时间画画,可以画得更好。教育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也会在绘画中体现出来。数字趋势当然有所帮助。“美国学校的变化也很明显。现在许多教室更多地依靠技术来教授艺术课程。
艺术与教育教授、荷兰督学调查顾问之一福尔克特·哈恩斯特拉认为,数字波的影响在课后尤为明显,因为孩子们花在电脑等数字设备上的时间更多,花在绘画和自然绘画上的时间更少。“更重要的是,他们用电子设备绘制的数字图像可能比手工绘制的图像更令人满意,看起来更专业。”他说。
对于学校来说,随着财政预算的不断削减,考虑到市场上很多岗位都需要掌握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技能,美术课自然成为日常教学中可有可无或容易割舍的科目。
按照语言人类学家雪莉·布赖斯·希斯和研究数字媒体时代青少年语言文化的学者伊丽莎白·苏普1998年合力所做调查,和其他“非学术”科目比起来,美术教育特别容易被放弃、被牺牲。愿意花时间打篮球或做社会工作的孩子在他们身边没有那么多的疑问,但如果他们花更多的时间画画,他们往往会发现它“毫无价值”。
涂鸦天马行空
孩子表达自我
如果家长骄傲地向朋友展示孩子们最新的“画作”,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微笑着问:“这是什么画?”
除了欣赏他们无拘无束的“童心”外,常见的判断标准还有“形似”:如果一个孩子画的“猫”像真猫,我们就赞美孩子画的“善”。
据《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称,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自20世纪以来在学术界就很流行,但实际上已经过时了。心理学团体过去倾向于认为,如果一个孩子能尽可能地将事物描述为“真实”,这表明他或她具有更高的绘画技能。
但事实上,在他们早期的绘画尝试中,“现实主义”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比如,他们会在一张白纸的左下角画上一座房子,然后在房子上方画上一条路……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埃伦·温纳说,这种看似奇怪的布局并不意味着孩子不知道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场景应该如何描画,而是他们更关心他们展示画作的对象能否“看懂”他想表达的意思。有时,孩子们有能力更真实地绘画,但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方式绘画。
近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可能导致不同的目的,包括绘制地图、图表和标志等“非现实”绘画形式。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这种取向也会表现出差异。康科迪亚大学美育教授戴维·帕瑞赛就是一个例子。上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查尔斯·莫特福德(Charles mautford)记录了一名澳大利亚土著儿童被欧洲殖民者收养的经历,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画房子和其他常见的东西。但当他回到土著社区后,他开始频繁地使用土壤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如圆形和方形图案,经常被作者使用。
这一变化不应归咎于“从文明社会退到不那么文明的社会,”帕里瑟说。实际上,这只是孩子从周围的文化符号系统中获得灵感,或者接受大人认为的“好艺术”。他说:“无论是哪种绘画风格,都不是绘画技法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种文化中,“现实主义”是结束;在另一种文化中,“抽象”是结束。
关于所谓的“文化建设”对儿童绘画习惯形成的影响,有很多不同的理论。但研究人员一致认为,世界各地的儿童画都有文化环境。例如,近年来,日本儿童画中的人物往往表现出“心形脸”和“大眼睛”的特点,分析其受日本动画文化的影响。
因此,不要认为孩子的涂鸦“简单”,它是一种“精神自由”的体现,在汉语中,是“回归简单”,这正是许多抽象画家渴望达到的境界,许多抽象绘画大师模仿“儿童画”而闻名。帕雷瑟说,孩子们更愿意用绘画来表达声音、情感等“看不见”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不受西方绘画“写实”传统的制约。
当然,孩子们的涂鸦“简单”“没有规则”,往往是因为孩子们的绘画技巧还不成熟,看不到世界抽象大师的作品就能轻易想到“哦,我的孩子这样画画!“也许这只是个巧合。
但是即使他们不是艺术天才,成年人也应该意识到他们的孩子不在乎“像它一样的绘画”,而是他们可以沉浸在他们创造和呈现的世界中几分钟。这是儿童绘画的乐趣和绘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57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