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最后几天,A股市场的锂电池概念股表现亮眼,与前一周的周五相比,锂电池板块A股市值增加逾600亿元。多只个股出现涨停甚至是连续几日涨停的情况。
其中锂电龙头宁德时代,在12月30日盘中一度冲至110.50元/股,创出历史新高。总市值达到2197.36亿元,重新登顶“创业板一哥”。
不少机构的研报都发表同样的看法:电动车行业的低谷已经过去,看好未来发展趋势。
其中,国开证券认为:
新能源汽车行业短期低迷,电池企业仍有扩产动力。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渗透率提升是大势所趋,海外一线车企纷纷加强战略布局,锂电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产潮仍在持续,对锂电设备企业形成持续拉动。
根据国泰君安的研报分析来看,全球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利润空间将达到1400亿,这意味着十年内,净利润将有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而锂电池及材料龙头企业也将因此迎来巨无霸时代。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中,获奖的三位科学家是约翰·B·古迪纳夫、M·斯坦利·威廷汉、吉野彰,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是表彰他们为锂离子电池发展做出贡献。也让97岁的古迪纳夫成为史上最年长的诺贝尔奖得主。
其中,古德纳夫设计出以钴酸锂为正极材料的技术方案,极大地提升了锂电池的综合性能。吉野彰采用碳材料代替金属锂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沿用古德纳夫的钴酸锂正极,从根本上改善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并且大幅降低了成本,成为第一个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原型。
关于锂电池,大家肯定不陌生,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小到几百几千的手机、相机、笔记本这些数码产品之外,大到几百万的新能源车和储能设施...
锂电池的应用领域主要在三个方面,除了生活中常见的消费电子领域以外,更重要的体现在动力系统领域和储能系统领域。
动力系统应用领域涵盖电动乘用车、电动客车以及电动物流车、电动船等。储能系统用于发电、输配电和用电领域,涵盖太阳能或风能发电储能配套、工业企业储能、商业楼宇及数据中心储能、储能充电站、通信基站后备电池等。
锂电池广泛的应用使得锂电池产业链规模庞大,行业越发成熟。因此,近几年锂电池概念股在A股市场上也是受到许多投资者的追捧。
从锂电池整个产业链来看,上游是各类锂离子电池材料厂商和设备商。
比如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锂电池设备、辅材(如铝箔、铜箔、密封件、粘结胶)等。细分原料对应的是锂、钴、锰、镍、石墨矿等。
中游是锂离子电池厂商。
包括各类不同规格、不同容量的锂离子电芯产品,锂离子电芯、模组和电池管理系统方案等等。
下游就是锂电池应用。
前面说到的消费电子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等3C产品)、动力领域(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等)和储能领域等。而在2016年,动力领域就已经超过3C产品成为下游应用第一大领域。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27万辆,同比增长59.9%,呈加速增长态势。在这样的市场行情面前,我国锂电池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计产量达139.9亿个,再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9%;按容量计算,2018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 124.2GWh,同比增长23.1%;产业规模达到1727亿元,同比增长9%。
前有新能源电动车爆发增长,后有2020年5G手机换机潮,锂电池市场规模目前已非常庞大,相信未来几年行业规模将达万亿元级别。
虽然各项数据喜人,但目前我国锂电池企业有92家,与2016年相比,减少一半,与2017年相比,减少近三分之一。2016年是新能源汽车政策“风口期”,这几年行业正在急剧洗牌,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从2018年我国锂电池行业装机量数据更能直观地看到“寡头化”的趋势:
第一梯队的宁德时代占比41.19%,装机量达到23.43GWh,同比增长123%;比亚迪占比20.09%,装机量达到11.43GWh,同比增长102.43%;两巨头2018年营收双双破200亿元。
第二梯队的国轩高科占比5.4%,装机量为3.07GWh。天津力神市场占比3.60%,装机量为2.05GWh。两家企业2018年营收在50亿元左右,与第一梯队的差距较大。其他的所有企业均在第三梯队。
显然,资源向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俩头部企业集中。
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由于新能源车补贴以每年30%的速度退坡,所以锂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尽管在净利润方面宁德时代能够保持每年高速增长,但四家头部企业的销售毛利率在却在2017年均呈现下滑。所以即便是龙头企业,对政策补贴的依赖依然很大。
所以大家在选股的时候,落脚点依然在业绩上,毕竟业绩为王。
目前A股和锂电池相关的概念个股非常多,掌柜列举部分个股供参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5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