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诛杀功臣,朱元璋做的对还是错?埋下大明王朝毁灭的诱因

诛杀功臣,朱元璋做的对还是错?埋下大明王朝毁灭的诱因

大明王朝的建立,经过了十几年的励精图治,国家才走向了正轨,但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却并没有安下心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让他无法相信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够稳守,唯恐有叛臣谋反。他始终坚信,唯有皇权的独立,完全掌控国家生杀之事,才能够保证大明王朝延续千秋万代。因此而成为牺牲品的明朝官员不在少数,其中宰相胡惟庸算是典型了。


关于胡惟庸获罪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胡惟庸虽位高权重,但是却心怀不轨,勾结倭寇和元朝余党,意图弑君,结果事情败露。二是说胡惟庸带朱元璋到家里观看醴泉,本来认为是天降祥瑞的事情,但是半路被宦官拦住,诉说胡惟庸意图谋反的阴谋。
先不论这两种说法的真假,但是胡惟庸一案,的确让大量的人受到牵连。先是被夷三族,同谋以及告发者一并斩首。依附胡惟庸的官员和六部官属一律惩处。此案一共历经十余年,大小官员被处死者高达三万余人。但就是因为这胡惟庸案,朱元璋撤销中书省,不再设丞相一职,牢牢地把皇权抓在了自己的手中。所以,胡惟庸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显得不这么重要了。

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自古以来,中国的皇权和相权是划分开的,即使两种权利比重不同,相权对皇权也有一定制约,并不是皇帝一人专制。而朝政真正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则是在清明两朝,始作俑者,就是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皇帝。

中华上下千年,纵观整个历史进程,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总是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气量恢宏,处理的最为合理;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有其独到之处,而汉高祖刘邦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大杀开国功臣的皇帝,两者做法并无分别。

其实杀开国功臣的原因只有一点,建立新的王朝之后,面对这些同乡邻友,皇帝不敢保证他们恪守君臣之礼,永不起异心。也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扫清障碍,所以选择斩草除根。但是整个大明王朝却是不幸的。虽然皇帝身兼君主与宰相之职,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责为一体,掌控一切生杀予夺。但是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朱棣之外,再也没能出现驾驭如此权力的皇帝。也正是因为明朝后几代皇帝驾驭不了如此皇权,导致了明朝走向灭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5288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