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中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役,其中一次战役就是夷陵之战。此战使得蜀国的实力大减,短时间内再无实力东征或北伐。这场战役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使得三国之间的疆域基本没有变化,三国局面处于稳定对峙的阶段。所以很多人感慨道:要是没有夷陵之战,说不定刘备就可以一统三国、改写历史了,那天下就没司马家什么事了。那我们就来分析下夷陵之战对三国的走势到底有何影响吧。
一、夷陵之战
话说刘备入川后,留下了二弟关羽镇守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其他三郡,导致荆州刘备三郡失陷,关羽也被擒斩首。吴、蜀两国由结盟变成了结仇。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郡隶属图
荆州失陷、关羽被杀的噩耗传来,刘备悲痛不已,决定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企图借报仇的名义,夺回荆州。孙权得知刘备率大军亲征,心里有点打鼓了,连忙派大臣出使蜀国求和。但此时的刘备已听不进任何意见了,就连军师诸葛亮的谏言也听不进了,于公元221年,亲率大军沿长江一路东进,气势汹汹,杀向东吴。孙权无奈,只能迎战,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东吴大军抗拒蜀汉大军。
刘备派遣先头部队抢攻峡口,进入吴国境内,随后占领秭归。陆逊赶到后,发现刘备兵势强大,且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陆逊当机立断,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以图破敌良机。吴军一直后撤到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东岸)一带后,不再后撤,而是在那里扼守要地,转入防御。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狭长山地留给了蜀军,这样可以使蜀军战线伸长,容易露出破绽。
刘备下营扎寨示意图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陆逊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刘备率领主力部队从秭归赶来,坐镇猇亭,建立大本营。开始蜀军势头正盛,加上有水、陆两军相呼应,陆逊不敢轻举妄动,任凭蜀军如何挑衅,就是坚守不出,等待时机。
就这样,一方挑衅,一方坚守,两军相持了半年之久。时间来到了公元222年的6月,正当盛夏暑热,蜀军又无法速战速决,已显疲惫之意。加上江面上湿气重,蜀汉水军被命令移驻陆上,这样蜀军就失去水陆两军得相互策应,水陆两军堆在一起扎营,使得营寨延绵数百里山川。
夷陵之战路线图
看到此情景,陆逊意识到决战的时刻到来了,便立刻上表孙权: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看到都督信心满满,当即同意了他的反攻计划,而陆逊的反攻计划就是采用火攻。他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时,顺风放火。因为当时天气燥热,蜀军又是扎堆下寨,一营起火,就会烧成一片。所以蜀军营地顿时火光冲天,夜如白昼,哀声四起,火烧连营四十余寨,蜀汉军死伤惨重,刘备狼狈退守至白帝城,最后病死白帝城。《三国志》记载:“其(指的是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见蜀汉军损失之大,失败之惨。
火烧连营
二、荆州要地
知道了夷陵之战的过程,我们再来说说吴蜀为何拼死抢夺荆州。
刘备夺荆州起家后入主四川,失荆州后被困守四川,可以说是成也荆州,败也荆州啊。孙权也是不惜背弃吴蜀联盟,偷袭荆州。可见荆州对于吴蜀两国的重要性。但有多重要呢,我们先看看荆州的地理位置。
荆州地理位置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荆州基本上地处两湖平原,包括湖北的江汉平原和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两湖平原又称两湖盆地,北有汉水、大洪山,南有五岭,西有巫山, 东有大别山、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形成天然屏障。《读史方舆纪要》称其“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荆州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
从军事地理角度上来看,就是以湘水为界的荆州西南地区,那也是有荆州近半土地的,这个地方是以河流和丘陵为界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缓冲区,以此为跳板,在战略上比以三峡为界的易守难出局面好太多。而且荆州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北有南阳、南有岭南、西有巴蜀、东有江东,此用武之地。
所以荆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占据天时地利,进可攻退可守,对蜀吴两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鲁肃也曾对孙权形容荆州:“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矣”。所以孙权一直对荆州念念不忘,终于在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北伐之际,联合曹魏,乘荆州空虚之时偷袭了荆州,使荆州掌握在自己手中。如若不然,若是刘备依荆州之势,率水陆大军,沿江而下攻打东吴,则东吴危矣!
隆中对
对刘备也一样,荆州是其门户所在。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为刘备分析了荆州的利害之处:“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为刘备定的策略就是占据益州,依托荆州为跳板,而取天下。所以诸葛亮和刘备也是一直霸占荆州而不还给东吴。有荆州在手,就可以为刘备后期图东吴提供一个可能性和主动性。一旦荆州有失,就会陷入被动,蜀军要想东出巴蜀,那就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刘备不惜举国攻打东吴,以图恢复这种主动权,可惜事与愿违了。
三、夷陵之战对三国走势的影响
个人认为,夷陵之战,对三国的走向并无大的影响。原因有三:
1、蜀国和荆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无大的影响。
先看看巴蜀地形图。
地形图
蜀国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都是四面环山,无论走哪个方向,都是重重大山的阻隔。蜀国要想东图吴国,长江三峡是唯一的出口,所以刘备率军出川伐吴,走的就是此线路。然而此路线尽是些高山峻岭,水路湍急而陆路狭长,在这条路上出川,那是筋疲力尽,补给部队更是难于接应,所以刘备就被陆逊这么给堵住教训了一番。同理,大获全胜的陆逊也不敢进山沿江而上追击落败的蜀军,于是才有了刘备虽然打败,但依然不慌不忙地扼守在长江三峡附近的白帝城,才有了后来的托孤之事。
陆逊追击图
而通过第二点分析和地形图可知,荆州是这条路线的咽喉所在,对于吴国可以据守荆州以抗蜀国,对于蜀国可以借荆州出川以图东吴。而由于关羽的大意,致使蜀国丢失荆州,也就是蜀国出川的路线被人掐住了脖子,想出来,难。这从后期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就可见一斑了。
所以蜀地是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当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就是逃到了蜀地,因为我出不去,你也别想打不进来。
2、刘备的个性和此时的骄傲自大决定了无大的影响。
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在一帮“功臣”的拥护下,迫不及待地就自立为汉中王,而不是天子册封的,也就是说走的是非法的路径。这是一种盲目自大的表现,觉得连曹操都是手下败将,那天下已是自己囊中之物。这种行为成功的吸引了曹操的火力,也将东吴推向了曹魏,给东吴撕毁盟约、偷袭荆州埋下隐患。同时也开始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了,也不再听的进去诸葛亮等的良言了。夷陵之战就没听诸葛亮的谏言,刘备也没带上诸葛亮,这也为夷陵大败的恶果埋下了的种子。就算没有夷陵之战,以刘备的年龄和性格,也会对吴发动其他战争的,到时刘备还是会战败的。所以诸葛亮在收到夷陵之战时蜀军的布阵后,大叫“让陛下布此阵者当斩”,但皇帝在亲征,为什么要把行军布阵的图带回来给诸葛亮瞧呢,因为此时“陛下不听”他人谏言了。
刘备影视形象
而且刘备是靠博取别人同情和建立的虚名起家的,所以刘备笼络人心是把好手,但论军事才能、领导才能和眼光格局,在三国领导人中是最差的。这样的刘备,在失去荆州后很难再改变局面了。
3、各国人才储备和更替决定了无大的影响
曹、吴都是人才济济,更替交接。曹营:文臣一等一的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武将有曹氏一族、夏侯一族、张辽 徐晃 张郃 乐进 于禁、典韦 许褚等等,人才就没断过层。吴营:文有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形成的人才梯队交替承接,武有太史慈、甘宁、程普、黄盖、韩当、周泰、凌统等等,死完一批又出一批。而蜀国呢,前期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武有五虎上将,这也是刘备能与曹、吴三足鼎立的根本了,但后期人才断层了。庞统帮助刘备夺取西川时就牺牲了,实在可惜,法正也死的太早,以致夷陵之败后,诸葛亮感叹到:“要是法正还在世,他定能劝说主公别去讨伐江东!”,也就是文臣只剩一个诸葛亮了,武将更是少的可怜,五虎将后,除了一个魏延,几乎没什么名将了,而后期诸葛亮又只培养了一个姜维,但独木难支啊!
综合以上因素,夷陵之战对后期三国走势基本没什么大的影响。刘备伐吴失利,除了地势之弊外,还有天时之弊、人和之弊,而人是关键因素。可以说决定时局走向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某次的战争,而对于战争的胜负起决定因素也是最高领导层,还是人。
还有一个最最最重要的因数,那就是……三国中的这些大佬,谁能熬过司马懿啊!最后都得归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三国志》、《读史方舆纪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4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