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裸分上名校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开始在保送、降分等领域展开竞争。
同时,调查也显示,我国顶尖高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且目前就读的学生中,所占比例极低。
当重点高中的学生开始为保送、降分而努力的时候,处于落后地区的孩子们,也许压根就不知道有这回事儿。在信息不平等的情况之下,凭借单薄的教育资源读死书,依旧是他们笃定的唯一选择。
在保送等特殊手段之下,分数这一参考依据被弱化,高校会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判学生是否能达到降分或者保送资格。
即使落后地区的学生知道存在保送或降分的途径,素质教育培养背后所需的巨大支出,也是大部分家庭无法承担的。
读书这条路,他们能走多远呢?图/《出路》
自上世纪末高考改革之后,包分配制度被废除,大学开始全面自费。1997年,全国高校的平均学费为200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2029元。到2005年,全国高校的平均学费上涨到6000元,但农村人均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收入增长已远落后于学费增长。
此后,公办本科类学校的学费趋于稳定,学费一般处于3600到6000元不等。但三本类高校与民办学校的学费却一路上扬,如今,学费达几万块的学校不算少见。
然而,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进入学费较低的知名高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数据显示,在获得清、北保送降分资格的考生中,北京、两湖、江浙学生占了很大比重,剩余的名额继续被各省市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占有。
对于小城市或者寒门子弟来说,上清北无异于登天。
另一方面,高校收费有一条潜在的规则,除特殊的专业以外,学校质量越高,其收费一般越低。声名显赫的985高校,其学费必定不如三本高校。
由此,经济基础薄弱的寒门子弟,最有可能考上学费高昂的学校,学费越贵便愈发读不起书。而保送、降分等捷径依仗的素质教育,寒门或者小城市的人是不大消费得起的。
其结果便是:有的学生不靠裸分就能上名校,有的学生连不靠裸分的机会都拿不到。
也难怪有人批判,说提倡废除高考的人,正试图堵住大部分人的上升通道。
但话说回来,激烈竞争背后诸如清北这一类的重点大学,到头来与你我大部分的人,似乎也都不相干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