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高皇后吕雉的家族被汉大臣彻底铲除,无论老人或是小孩,全部被处以死刑。
吕雉所立的汉少帝刘弘,被认为是“非孝惠皇帝之子”,被大臣们废除。
经过大臣们、诸侯王们的一番商议过后,代王刘恒,被认为是皇位的最优人选。
刘恒从代国赶到长安的代邸,以太尉周勃为首的大臣们向他奉上皇帝玺,请他继承高皇帝之遗业。
他却推辞再三,说道:“奉高皇帝之遗业,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寡人才能低下,配不上这个位置,还请诸位找来楚王,让他挑出合适人选,寡人不敢接受皇位。”
(楚王刘交,是高皇帝刘邦的异母弟弟,刘邦一生中最信任、看重的人)
刘恒的影视剧形象
大臣们跪在地上,脑袋紧贴地面,请求刘恒即位。
刘恒在西面推辞了三次,又在南面推辞了五次,才说:“既然宗室、将相、诸王、诸侯都认为寡人是最适宜的人,寡人不敢推辞。”
遂即皇帝位。
刘恒在皇位面前多次推辞,请求群臣、诸侯挑选比他更加贤能的人继承皇位,难道他真的心系天下,难道他真的有尧、舜的禅让之德,难道他真的不喜欢皇位吗?
非也,刘恒很想当皇帝,他的多次推辞,只能印证出他虚伪的一面。
古代的礼制:主人处西面,客人处东面,君主处南面,群臣处北面。
在代国的官邸中,刘恒是主人,群臣是来客,所以他以主人的身份在东面推辞皇位三次。
他又在南面推辞皇位两次,配站在朝廷的臣南面的,也只有皇帝了。
站在朝廷大臣的南面推辞皇位,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汉文帝画像
去长安之前
将时间线调回到刘恒赶到长安之前。
此时他还在代国,刚收到朝廷大臣发来的“即位邀请函”,代国群臣对汉大臣们的动机心存怀疑。
有的人说:“汉大臣都曾跟随高皇帝打天下,善于运用诈谋,如今他们刚在长安大开杀戒(铲除吕氏),又要请大王前往长安即位,恐怕其中有诈。”
又有人说:“高皇帝平定乱世,给百姓带来了和平,如今人人都想过安定日子,汉大臣没有办法再挑起乱局了。况且刘氏势力强大,无人能动摇,此次去长安一定无忧。”
刘恒拿不定主意,就去请占卜师帮忙占卜。
占卜师说:“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刘恒问:“我已经是王了,兆辞为何说‘余为天王’呢?”
占卜师说:“天王就是天子的意思。”
(当初禹将帝位传给了伯益,他的儿子夏启打败伯益,开启了父位子继的“家天下模式”,兆辞的“夏启以光”预示刘恒会像启一样光大父亲刘邦的事业。)
刘恒才立刻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他从兆辞中得知自己要即位,所以才去长安的。所以,推辞皇位的举动怎么可能是真心的呢?
绛侯周勃画像,平定诸吕拥立刘恒的首席功臣
推辞皇位,当然不是真心的,当然是虚伪的。
但这种虚伪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大臣们有能力将刘恒推上皇位,也有能力将刘恒赶下台。
刘恒8岁时,就被封为代王,从此在代国长大,所以他在长安没有半点势力。
在诸吕之乱前,大权都掌握在吕禄、吕产手中,大臣们铲除了他俩,同时也接管了权力。
刘恒要在长安展开统治,却在这个城市没有半点根基和势力,他能做的,只有韬光养晦。
他入主皇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禁军的兵权交给代国人宋昌,可见他对大臣们怀有戒心。
国家的政权和军权,他不敢轻易转交给亲信,而是选择让以周勃为首的大臣继续掌权。
刘恒与儿子刘启开创了文景之治,他们在位时期百姓富有国家富足
他表现出十分尊重大臣们的样子,也表现出愿意与大臣平分权力的样子,就这样,大臣们在他的虚伪面下放松了警惕。
三年后,刘恒找借口让周勃辞职,让他回家养老。
又过了一年,刘恒以“勿须有”的罪名,将周勃抓入监狱,差点判他个“谋反罪”,若不是薄太后对此事勃然大怒,周勃可能要因此丧命了。
作者:清心论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3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