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宝宝安度寒冬~养护小肠不可缺!

宝宝安度寒冬~养护小肠不可缺!

小肠的思考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我们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那么“化物”化的什么物?什么又是物呢?

我们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和物是属于形而下层次的,也就是说有形的层次。从阴阳角度来讲,阳是无形的,形而上的;阴是有形的,形而下的。从天地阴阳的角度来讲,形而上的天为阳,形而下的地为阴,地出五味。所以说化物出焉,化的是什么物?化的是味,主要就是跟食物的味道有关系,味是从小肠里化出来的。

小肠能够化物,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的火。小肠和心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是心和小肠相表里。心是什么?心就是火。既然小肠和心相表里,那么小肠也是火,所以小肠又称为赤肠。是因为有了心火,小肠作为赤肠,所以才能够化物。

有一句歌诀叫做“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小肠是属于丙火,心火是属于丁火。在十天干里边,丙属于阳,丁属于阴,那么小肠的火是属于阳火,心火是属于阴火。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小肠的火非常热,它的火要往上走,上奉心火,而心火要往下走,下移小肠。小肠的火如果不够,就会形成小肠虚寒,因此不能够化物,就不能分别清浊,也不能主液.


小肠的主要功能:

1. 主受盛化物: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诸病源候论·诸淋候》。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所以张景岳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类经·脏象类》。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即消化吸收过程,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食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浊(即糟粕,含废液)两部分,前者赖脾之转输而被吸收,后者下降入大肠。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象学说中,往往把它归属于脾胃纳运的范畴内。脾胃纳运功能,实际上包括了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全部内容,以及营养生理学的部分内容。故曰:“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所谓“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实即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肠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属脾失健运范畴之内,多从脾胃论治。


小肠最怕受凉,受凉则化物失常,清浊不分。我们见得好多腹泻都和小肠受凉有关。如乳糖不耐受、蛋白过敏、各种腹泻等。受凉、火不足是其根本。而微生物疗法只是表面治疗,我们要做到标本兼治。(注明本文出自于王彬文章摘选)

王彬老师简介:

乳酸菌奶粉商学院--院长 陕西英童乳业营养顾问

被誉为乳酸菌奶粉教父 孕婴童系统天元实战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390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