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出过国”,又到寒假,攀比式旅游还不如不去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出过国”,又到寒假,攀比式旅游还不如不去

文 | 猫叔

又到一月,孩子们放寒假的时候了。如今带娃旅游早已经不是什么奢侈行为,不过如何在旅游的过程中,既能确保让孩子玩的智慧,又能让自己玩的舒适,这是个问题。

前一阵子,一条与带娃出国旅游的热搜火了,一位杭州妈妈在得知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是全班唯一一个没出过国的孩子后,咬着牙直接砸了几万块给孩子报名国外的英文游学班。

实际上,这条微博的背后有很多孩子的家长正在面临相同的烦恼,他们认自己孩子因为没有去国外,因此对外界毫无认知,很容易跟其他孩子失去共同话题,甚至被同学们嘲笑。

诚然,哲学家奥古斯丁说:“世界是一本书,旅行的孩子犹如在研读一本长卷。”当他们游历其中时,固步自封的孩子却一直停留在第一页。因此不少父母认为,能抓住“看世界”这个教育机会,孩子就能拥有宽阔的眼界,变得更聪明伶俐。

这个世界正在变得多元化,而孩子的未来肯定不会拘泥于某个城市,甚至某一个国度,带孩子去旅游,一方面能让孩子开拓自己的视野,跳出一地一城的局限思维,还能让孩子身临其境去感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正含义。

基于此目的,猫叔自己也非常喜欢带儿子去旅游。只不过,像微博热议的这种动不动就带娃出国度假的状态,平心而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还是略有难度。而如事件中那位妈妈的攀比富养心态,对育儿并无太多帮助,甚至可能助长孩子骄奢品性。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尤其这种咬着槽牙去攀比的行为,更容易让孩子看清真相后产生心理落差,反而没有起到助学的真正目的。

猫叔几年带娃旅游经验与感悟,分享给喜欢带娃出游的家长,毕竟和自己出去浪不同,与娃同飞伴其成长,才是这种旅行的真正目的。

第一:引导孩子做旅游前的准备

在猫叔儿子的班级中,一套叫做大中华寻宝记的图书非常流行,儿子也有很多本,平时经常翻阅。因此每次出行前,我都会与他研究旅游的目的地,先有他根据对书图书中的热衷程度来选择,毕竟意愿才是孩子行动的原动力。

单以去年的江浙行为例,儿子很喜欢杭州西湖,那本寻宝记更是翻了又翻,可以说对浙江神往已久了。因此我带着儿子一起做出行计划,从订机票到规划旅游线路,从特色小吃店到必去的景点,孩子在其中表现出了无比强大的规划能力,同时我也补充了一些他这个年龄想不到的细节。

正是因为儿子的全程参与,他在这次出游之中总是特别亢奋,因为他看到了想看的,吃到了想吃的,玩到了想玩的,并由此印象深刻,记忆牢而不破。

第二:根据自己条件选择旅游方向

养娃一直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之前主持人李湘曾经爆料,自己每个月花在培养女儿身上的费用,接近60万元。这个数字让人咋舌的同时,更让普通民众明白,盲目攀比永远没有劲头,只能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带娃旅游也是如此。

身居辽宁的猫叔,经常带着孩子错时旅游,一方面可以节约不少银子,另一方面则是非常方便,订票方便,住宿方便,甚至景点也不是人山人海。每年一月初孩子刚刚考完试,东北已经天寒地冻,南方很多学校还有半个多月才要放假,这十几天就是南下看人文景观的好时候。

同理,如果孩子更喜欢景色,那也可以选择每个学期开学两个月之后进行,请几天假期,加上两个双休日,来回十几天也可以在国内甚至周边国家好好游历一番。

第三:坚持让孩子写心理游记


每一次到陌生的城市或国家,都是一个机会,帮助我们重新构建思考模式。孩子们知道了在陌生的地方,可以向哪些机构寻求帮助,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任务。

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的环境,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更容易暴露出来,这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机会。

成长过程经历过一次次在陌生环境中的探索和适应,当他们长大后,就不会惧怕改变,不会害怕面对陌生的环境。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种适应的模式。

因此,每次出行我坚持让孩子写心理游记,这种心理游记并不同于景点流水账,而是引导孩子向与人交流和思维方向去体会,去回忆,更多注重他在这次旅游中遇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整个流程。

一个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期的孩子,可能很难通过文字来表达所行所思,但这种专注于笔端的文字,却能让他再次回忆整件事情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

带娃去旅游,何必纠结于财力攀比,来一场与娃共进退的时光之旅,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3571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