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会老堂内欧公像,谁人立碑谁珍藏?文革期间,险遭造反派砸毁,欧阳修后人趁夜色掩护将其沉入泉河得以幸存

会老堂内欧公像,谁人立碑谁珍藏?文革期间,险遭造反派砸毁,欧阳修后人趁夜色掩护将其沉入泉河得以幸存

程钰,江西鄱阳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科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任颍上县令。程钰莅任颍令17载,5次“调帘”(奉调参加科举考试监督)、回任颍上县令。清咸丰四年(1854年)因守城失利故落职。清咸丰五年(1855年)恢复原职,加同知衔仍守颍上。清咸丰七年(1857)因守城御敌43天立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擢任颍州知府。程钰秉性仁厚,做了大量深得民心的好事实事,受到士民拥戴。如今,人们在阜阳生态园(古颍州西湖遗址)会老堂内所见到的“欧阳修石刻像”,即是颍上知县程钰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敬立于“四贤祠”(西湖祠)的,后因黄水泛颍等故移至会老堂内。

欧阳修

担任科举监考官
所谓“调帘”与科举制度的严密性和监督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通常要经历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4个阶段。童生试,是进入科举过程的资格考试,参加童生试的人被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成为秀才后,才有资格逐级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通过殿试的称为“进士”。
科举作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大事,地方各府县责无旁贷,都很重视并积极配合。尤其是“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中试之“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已经有了做官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取中为贡生),或向更高的“殿试”(取中为进士)层次攀登。“乡试”前一个月,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朝廷委派,并调取州县官员入省充任“帘官”。因考场中有至公堂,其后有门,以帘隔之,故名各相关府县要抽调精明能干的知县在考场担任提调、监试等事务的“外帘官”。
颍上县令程钰十多年中多次参与乡试“调帘”,说明程钰在颍州府官方有较好口碑,能够服从大局需要,工作任劳任怨,有着较强的能力和原则性,具备担任帘官的资格。乡试中恪守帘官职责,不徇情枉法,敢于严格监督。县令程钰多次受到清朝廷吏部加级纪录奖叙,其中应有任“帘官”时优异表现的成份。

会老堂

舍命固守颍上城
历史上,颍上县的颍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洪武初年特设军事机构——颍上守御千户所,并受诣修筑砖城。城池西南北三面为隍,东城外临颍水。城周长约3.7华里,高约8米。明清时屡次修葺颓败城墙。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及咸丰年间,颍上县城东南、西北、西南等处城墙屡有毁圮,迭经知县程钰等先后修复。
据民国《颍上县志》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太平军将领韦国宗、李开方等拥众数万攻打颍上县城,由于组织防备不足,导致城池失守。
清咸丰七年(1867年)正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和捻军张乐行、龚得树率众取正阳,破霍邱,水陆并进,直抵颍上。二月二十七日合围颍城,百里之地皆义军旗帜。知县程钰知耻而后勇,深感责任重大,颍上城池若再沦陷唯恐性命不保,只有誓死抵抗这一条路。因此,县令程钰筹划方略,谋划反地道战的办法,联络动员绅士和颍上团练严密布防,大力宣传誓死守城才能保住生命财产,否则“霍邱屠城”的悲剧就会重演,一举坚定了颍上士民与孤城共存亡的信念,鼓舞了民心士气,大家众志成城,击溃太平军和捻军多次进攻。
围城后,太平军和捻军掘地道13处,3次轰开城东北角黄土山地道,黑烟漫天,城墙倾圮二十余丈,并炸毁北城城墙十数丈。城内官兵200余人与绅民紧急堵口塞巷,双方展开持续拉锯战。后因颍州知府文光、参将蔡昌言率兵支援,安庆战局紧张,太平军、捻军遂停止攻城,并于3月10日撤围驰援安庆,捻军也退守临淮关。
县令程钰“筹划方略,集官绅团练固守四十三日”,使颍上城池得以完固。“因以故咸丰七年(1867年)太平军及捻军再围城,钰牢守而不屈也。旧志以钰于咸丰七年守城有功,遂略去四年弃城之事”。事后,颍上知县程钰“叙功擢郡守(颍州知府),后“以攻拔逆巢沙河北岸肃清,加按察使衔徽宁池太广德州道未任”,年七十余以病告归,卒于家。


欧公石刻像

敬立欧公石刻像
位于阜阳生态园的会老堂是我市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在会老堂后边建有祀北宋时曾知颍州的晏殊、吕公著、欧阳修、苏轼的“四贤祠”(西湖祠)。四位贤守甘棠遗爱,是阜阳人引以为豪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被视为镇堂之宝的“欧阳修石刻像”,为青石质,通高145厘米,宽57厘米,厚10厘米。石碑上的欧阳修像为立姿,位于整个石碑的中下部。上半额为乾隆御题诗并序,阐明了欧阳修像的来由。石碑题记清楚表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夏四月,颍上县知县程钰派门人潘桂到扬州拓得欧阳修像,并刻石立于颍州西湖“四贤祠”内,供阜阳士民瞻仰画像,缅怀先贤。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黄水多次泛颍,包括“四贤祠”在内的一大批西湖历史名胜建筑遂被湮废,会老堂成为古颍州西湖唯一的历史遗存。聚居在古颍州西湖一带的欧阳修后代,把会老堂作为欧阳氏宗祠,并把珍贵的“欧阳修石刻像”收藏于堂内。文化大革命期间,“欧阳修石刻像”险遭造反派砸毁,欧阳修后人趁夜色掩护将其沉入泉河中而得以幸存。文革结束后,“欧阳修石刻像”被村民从泉河里打捞上来,珍宝得以重见天日,并存放在村中老社房保管。直到1982年政府拨款重新修缮会老堂,“欧阳修石刻像”始有了立身之地。会老堂还保留有明清修湖建祠的碑记4块,分别记述了历史上欧阳公祠、西湖亭、西湖书院等的修建情况。阜阳生态园之内(古颍州西湖遗址)内的会老堂,2012年12月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颍上知县程钰,颇有文学素养,工律诗,著有《琢堂诗集》。作为勤政有为的清官循吏,他在颍上(颍州)居官17年之久,对“文忠旧治”的颍州有着浓郁的眷念情结,加之与欧阳修均为江西人,他怀着对文坛艺擘欧阳修的崇敬心情,敬立“欧阳修石刻像”于“四贤祠”(西湖祠)内。为欧公故居会老堂平添了一笔亮丽色彩和厚重文化底蕴。

通讯员 李援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3160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