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女子为了美,注意到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节,脚也不放过,古人把穿着于足上的装束称为足衣。古时候的足衣样式多种多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过程。一开始足衣只是为了保暖、保护脚部,最后发展到象征身份和地位。通过足衣,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发展的进步过程。
足衣,其实包括鞋袜两部分,鞋便于行动,袜利于保暖,可见古人早早的就有了穿袜子的习惯。很多人不知道,只是鞋类由于穿着在外,其历史面目确实比袜类清晰得多,所以我们只知道鞋子,忽略了古人的袜子。有的学者认为周代没有袜子,举例说,在《说苑》 中师旷被晋平公捉弄,走上暗铺蒺藜的堂阶,‘解履刺足,伏刺膝’的典故为证,但是一个例子不能足以证明。不穿袜子的原因很多,比如受季节或场合因素的影响,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就算是室内烤着炭火,不穿袜依然很冷,下雪天就更不用说了,老百姓都是要劳动的,出门的时候保暖工作不到位,自然行不远。
西汉 女袜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
古时候,在室内的跣足而坐,基本都是贵族阶层,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关于鞋子,其实也有一定的讲究,鞋类在古代统称为屦,后来又出现了履字,一开始这个字在古代可是高级的词,比如君王封赠土地被称为赐履,官员到某岗位就官被称为履职。因此,履用来做高级形容词,同时又指鞋子,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一个人的地位。
轻软而精致的足衣在古代总是受到欢迎,女子常常在自己的鞋子和袜子上装饰各种珠宝,而“珠履三千”成为了贵客盈门的代名词,同时也蕴含着一种高端生活风尚,专指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子。
分析古代的足衣发展,能发现时代是不停的进步的:
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人们用丝绳直接编织成履,百姓都喜欢穿这样的丝绳鞋,贵族则在鞋履上装饰美玉。后来受北方游牧胡人的影响,长筒靴也慢慢传播开来。
到了汉代,鞋履一般以原料质地取名。出现了皮履、丝履、麻履、草履等。汉履比较宽大,质地粗糙而结实。为了保护脚步,出现了较厚实的布帛或长袜,在袜桶末端用绦带束紧,这就是早期的袜子,此时还有女子喜欢着圆头履。
织成履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
唐朝的时候,履先后出现了高头履、平头履、小头云形履、花形履等多种样式。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草履深受唐代妇人的喜爱,出现了芒草编织的草编鞋,是劳动妇女必备的生活用具。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柔软的罗质袜,较为注重生活品质。
明朝时期,女子们对鞋子频加粉饰,要求越华贵越好,毡靴是这一时期一种颇为实用的足衣。以尖形上翘的凤头鞋最为流行,再搭配上精美的刺绣。还出现了高底达7CM的高低鞋,适合较矮的女性。
明黄色绸绣云龙棉袜
每一个时代的足衣都不一样,对于质地、材料、样式的要求也不同。但每一个时代的足衣,都能反应女子们的生活水平,总而言之,时代都是进步的。
�XG�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2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