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将背景设置在一个虚拟的东南亚国,主人公李维是一位年阅片量873部的资深影迷,生活拮据到只能买公墓旁的房子,但和妻子女儿一家四口的日子还算温馨,直到一次夏令营活动打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在那次夏令营活动中,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被当地位高权重的警察局局长的儿子素察下药迷奸,并录下视频以此要挟平平再次发生性关系。
此事被平平母亲阿玉知道了。
深夜素察到了平平家,素察与母亲发生了非常激烈的肢体冲突,当素察掐住母亲脖子的时候,在一旁的平平情急之下用手中的铁锹击中了素察的后脑勺,素察倒在了地上。
李维杰知道这件事之后,没有选择相信警方,而是选择隐瞒真相,即使他们是受害者。
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地方,警局早已不能代表正义了。
那个地方的公权力并没有被锁在笼子里,那是掌权者可以肆意跋扈的天堂,无权者只能谨小慎微的人间地狱。
而此时他们遇到的这个强奸犯,父亲是国会议员,母亲是警察局局长。
所以当阿玉想要去自首时,李维杰冷冰冰地说:连坐牢的机会都没有,你杀的是警察局长的儿子。
在电影开头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细节,素察弄瞎了别人眼睛,可以通过谈钱私了,只十万,就让对方签了谅解书,让他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可见在父母权势庇护下长大的素察,恃强凌弱,一贯如此,可也一直毫发无损,逍遥法外。
毕竟我们普通人一辈子所挣到的钱可能还没有那些有钱人的一个零头,所以同命不同价,的确是一个悲凉的社会现实。
我们也可以想到电影《熔炉》里的一幕:
一位农村老奶奶虽然知道自己的孙子被性侵,但想到自己的儿子还瘫在床上还要吃药,她也老了,她还要把孙子拉扯大,他们一家都还要生存,只能答应那群有权有势的性侵犯,用钱私了。
老奶奶只能低头流着泪沉默,不能为自己的孙儿讨回公道,她一定很难受。
可当贫贱威胁到生存的时候,人是顾不得尊严的。
目睹公权黑暗的李维杰,为了保护妻女家人,发挥自己观影所学到的反侦察能力,利用人对时间概念的模糊性,修改身边人的记忆,使他们的时间线发生错乱,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为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明,这个过程颇有些蒙德拉效应的意味。
最后李维杰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成功躲避了法律制裁。
看似是一家人对抗恶势力,实质上是民众对公权力的不信任。
整部影片有两处令人印象深刻的较量
第一处较量发生在警察与父亲之间:
警察说:当你只要办过一千个案子以上,这世上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父亲说:当你看过一千部电影,这世上就没什么离奇的事情。
这其实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讽刺,当公权力把民众当傻子的时候,可能此时民众也在把公权力当傻子。
所以,在这场案件中,代表社会公民的李维杰没有坚持程序正义 。因为他不相信司法公正,所以没有走正规的司法渠道来寻求正义。
他隐瞒这起案件的真相,把和自己一样的普通民众当成武器,他成了群众里的掌权者和意见领袖,他成功利用乌合之众的群体非理性化和去个性化,成功挑起群众与执法人员的矛盾和掌权者内部的矛盾。
最后他成了这场群众暴乱的引导者也是这场暴乱的受益者,这就是所谓的正义吗?
影片中还有一处可以玩味的细节,拳王赛的较量与女儿母亲两人与警察儿子素察的较量相照应,当女儿用铁锹击中了素察后脑勺,拳赛场上的拳手正将其对手打昏在地。
此时在看拳赛的父亲正向旁边的人解说,"打昏了吞舌,没人管他他就会憋死。"
这个细节似乎正暗示着素察并没有真正的死亡,也属于打昏之后的吞舌现象,母亲和女儿其实并没有将素察杀死。
而父亲即便知道,也没有选择管素察,是因为就算素察活过来,以他的做派也不会放过他的妻女。
所以素察实际上是被活活被闷死的,这也对应了开头他被活埋的那一幕。
在这场案件中,陈冲扮演的女警察也没有坚持程序正义 。
警察局长也是死者素察的母亲,她完全破解了李维杰的反侦察手法,但是她找不到尸体,也没有证据,对嫌疑人原本束手无策。
可她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肆无忌惮的刑讯逼供,不顾群愤挖人祖坟,没有坚持程序正义,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也没有维护司法的权威,最终被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反噬。
这部影片可以给公权力予以警示,如果权力没有被关在笼子里,不能为人民服务,沦落为掌权者的工具,终究走向自焚,因此对掌权者来讲,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来保证实体正义维护程序正义同样重要。
也是给我们普通社会公众提个醒,不相信执法者反抗执法者就能得到真正的正义吗?以暴制暴是实现正义的可取途径吗?
影片完成了这个预设,我们看到施暴者和被施暴者之间隔得很近,司法的摧毁迎来的只是暴乱,而不能达到实现正义的目的,法治进步,维护法治,制定符合国情的良法善法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
法理界一直有关于恶法非法,恶法亦法的争论,这是因为公众对于善恶的标准是无法统一的,因此只有通过法律——这个最低限度的道德来规制,一旦当公众对司法丧失了信任,他们就没了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只会演变成掌权者一味地划分势力让普通公众来站队,甚至升级为群体之间的较量与阶层之间的较量,这种违反社会规律的无理性较量是不利于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的。
第二处明显的较量是两个母亲的对峙时,女方妈妈所说的话。
我国现今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只对8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如今未成年人低龄化犯罪、校园暴力频发,本应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来补足的法律空白,是否需要动用到国家公权力来制约,将入刑年龄做一个向下的延伸,是我们当今面对的一个课题。
而那个被误杀的孩子素察,不是被他人所杀,实际上他只是一个阶层的替罪羊。他只是在交织着权力、腐败、虚伪、糜烂的一个阶层中迷失了,他不过是这个阶层里畸形家庭教育的祭品。
素察有一个在官场上玩弄权术的父亲,也有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母亲,他们象征司法又亵渎司法,他们化身正义又践踏正义,他身处这个阶层也身处这个困境,犹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最终走向了错误的方向,再也没有机会修正。
电影的英文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翻译过来是乌合之众,直译是"没有牧羊人的羊"。
没有牧羊人的羊只是那群暴民吗?不受监督的执法者不是没有牧羊人的羊吗?胆大包天违法乱纪的官二代不是没有牧羊人的羊吗?在网络上用语言恶意中伤别人的网民不是没有牧羊人的羊吗?
只会薅羊毛的牧羊人也不可取,没有方向四处乱撞的羊群也不可取。
《误杀》的最后,李维杰最终选择了向警方自首,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这群没有牧羊人的羊。
他看见原本天真无邪的小女儿,因为自己错误的言传身教,用涂改液悄悄把成绩从70分改成100分。
他看到了自己最亲近的街坊乡亲因为自己的错误引导变成了施暴者。
"我们长这么大,一直在被别人误杀着,可能也在不知不觉中误杀别人。现在大家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自媒体,在信息极度爆炸的当下,每个人都可以言之灼灼地在网上评论别人,给别人贴上'油腻'、'渣男'、'没演技'、'男神'之类的标签。"《误杀》的监制陈思诚在采访中如是说。
电影里有一幕,我印象很深,素察威胁平平说:我把你的视频传到网上,到时候就会有很多人点赞。
这是怎样恶劣的网络舆论环境造成的?如果社会的舆论环境足够友善,当视频发出去的那一刻,没有人跟风转发嘲讽而是一起齐心协力去指责发布者,女生是否无需如此害怕?
在古希腊政治学中,国王是牧羊人,臣民是接受牧羊人牧领的羊群,牧羊人制订法律、分配食物、引导羊群;而在基督教中,上帝和神职人员都可以是牧羊人,信徒则是羊群。
而在当今社会,社会各界以及公权力内部的监督是公权力的牧羊人,公权力是民众的牧羊人,父母、学校、社会是孩子的牧羊人。
你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去理解社会,这个社会就会是怎样的;你选择如何去期待人性,社会的未来就会是怎样。
一个良善的社会的形成,需要我们相互驯化,相互引导,相互监督,相互磨合, 需要我们,共同成为彼此的牧羊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2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