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过去了一半了,这个暑假,您和您的孩子过得如何?作为家长,您为您的孩子安排了怎样的暑假生活呢?
近年来,中国家长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行万里路”被纳入子女教育规划,海外游学作为中国现阶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采用。这些家长普遍希冀通过借助国际游学的力量培养孩子们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提升创新能力。而在相关团体和机构的大力助推下,参与海外游学的规模越来越大,总体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问题是,花费不菲的海外游学,真的值得各位家长趋之若鹜,为之“上头”吗?其实,海外游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作为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不仅要“三思”,更要“慎行”。
7月中旬,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9%的受访家长为孩子购买过假期游学项目。关于游学效果,75.0%的受访家长感觉孩子假期游学的收获通常都低于家长预期。
目前市场上不少海外研学旅游项目仅仅是“走马观花”,多是“打卡”名校,缺乏实质内容,“只游不学”、“游多学少”,成为海外游学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途牛旅游发布的《2019全球暑期游学趋势报告》
除此之外,海外游学项目价格虚高,孩子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也屡见不鲜。比如在2016年,南京外国语学校游学团在美国加州遭遇车祸,一名13岁的学生死亡;2017年,参加美国游学夏令营的高中生王斌(音)在抵达露营地不久后溺水身亡;2018年,12岁女双胞胎在参加某公司组织的游学时被教练猥亵……这一系列的安全事故,都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其实,在游学市场日益拓展的前提下,游学市场的无门槛,难免导致泥沙俱下,使得一些不具备资质、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一哄而上,他们花言巧语,利欲熏心,以忽悠家长、大把赚钱为能事,甚至把普通旅游产品贴上“游学”标签,就改头换面成了高价的游学产品。
而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从未出过国的随团老师,甚至缺乏对孩子心理、性格的教育经验,缺乏对海外应急困难问题的应变能力的一些机构,也敢“大胆”招揽海外游学业务,这不仅让“游学”的意义大为缩水,更是让孩子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
实际上,游学产品不单单是旅游产品,还属于教育产品。游学应该注重深度的“学”,而非走马观花的“游”,高价海外“只游不学”背离了研学良好初衷,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游学行业的有序发展,也阻碍了青少年在旅途中体验,无法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勇于实践的目的。
所以家长在面对海外“游学热”时,需要冷静思考。不要以为海外“游学”是自家孩子暑期的必备项目,也没有必要盲目跟风、互相攀比,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也就是说,要理性看待海外游学,量力而行。如果孩子感兴趣且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参加游学并无不妥。只是在参加海外游学前,一定要审查游学机构的资质及合同,让正规合法的机构承担孩子游学的重任,并时刻关注孩子的行程,出现问题及时跟踪,并通过合法途径去解决,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家境一般的家庭而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去参观国内名校,以及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场所,也同样可以拓展自家孩子的眼界,让其在暑假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华人头条小编认为,教育孩子更关键的是,家长们需要摆正心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现在不少家长关注的,已经不是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怎样更早、更快地实现人生‘抢跑’。
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2018年独自参加国外游学的学生中,最小年龄仅为5岁。5岁本是咿呀“学语”的年纪,当人生的起跑线越来越靠前,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否拔苗助长?
人生如一场马拉松,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一次花费不菲的海外游学经历,并不能马上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而对孩子而言,最理想的第一任教师其实是父母,人生起步阶段最好的课堂其实是日常生活。
因此,家长们不必过度追求孩子成长的“初速度”,更不必拔苗助长,要摆正心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既重视智育也重视德育,既重视言传也重视身教,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夏惠娟 审核:山鸽]
(以上内容由华人头条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