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5年,著名的“专诸刺王僚”事件后,吴王阖闾登基之后开始正式执掌吴国大权。自此之后,一个强大的吴国开始在华夏的东南冉冉升起。吴王阖闾任用楚国逃臣伍子胥、伯嚭,同时又得到了“兵圣”孙武的相助,国势日渐强盛。而另一方面,在吴国西南的万乘之国楚国由于政治腐朽而开始逐渐的衰落下去。
原本以吴国的国力断然不敢轻易挑衅强大的楚国,但是如今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综合实力差距开始明显缩小,再加上伍子胥、伯嚭等一干楚国逃臣的不断建议,吴王阖闾开始把攻略的目标对准了楚国这块“肥肉”!
一、楚国不是一口能够吞下的
楚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其土地之广阔,人口之众多,兵甲之雄厚实际上要远远超过吴国。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吴国如果想要一口吞下,只怕会崩掉自己的牙齿。在孙武和伍子胥的建议之下,吴王阖闾采取了“疲敌之策”!
阖闾将麾下的主力部队分成三股力量,然后轮番对楚国防御薄弱的东北方向实施骚扰。当吴国的第一支军队进入楚境之后,楚国方面顿时以为吴国开始大举入侵,于是派遣十余万大军一齐压了上来;而这个时候第一支吴国军队却开始迅速的后撤,在这同时第二支吴国军队则从另一个方向又一次攻入楚境;当楚军搞清楚状况转而进攻第二支吴国军队的时候,第二支吴军依样画葫芦迅速后撤,而第三支吴国军队则再一次攻入楚境。
吴国如此轮番骚扰,来回频繁调动楚国军队,使得楚国国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大量军队时刻处于战备疲于奔命,国家人力物力遭到了极大的消耗。
二、失道寡助,蚁多咬死象
由于楚国楚昭王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导致楚国与周边的小国关系日益恶化,树敌逐渐越来越多。到了公元前507年,蔡国与唐国国君为了报复楚国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拘押之仇,与晋国、吴国结盟,同时又邀请 宋、蔡、卫、晋、齐、鲁、陈、莒、邾、顿、郑、许、曹、胡、滕、薛、杞、小邾18路诸侯召陵会盟,共同宣誓讨伐楚国。
自此开始,针对楚昭王的“诸侯包围网”正式形成了。各路人马纷纷向楚国周边依附的小国以及楚国边境发起了进攻。一时之间,楚国四境之内烽烟四起。而楚昭王心中恼恨蔡国这个小丑上蹿下跳的折腾自己,决定“杀鸡儆猴”,于是调动大军征讨蔡国。
此时此刻,“兵圣”孙武敏锐的意识到,彻底打败楚国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三、以弱击强,“兵圣”孙武眼花缭乱的用兵
公元前506年,趁着楚国主力部队北上进攻蔡国的机会,吴王阖闾亲自挂帅,孙武为副帅,率领3万吴国精锐开始大举伐楚,这就正式拉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柏举之战”的序幕:
一是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对于进攻强大的楚国,孙武并没有选择挥师沿长江北上的策略,因为在这个方向有楚国的重兵防御;他向吴王阖闾建议秘密绕道北面的大别山,然后自楚国守备薄弱的东北方向切入楚国境内。吴王阖闾和伍子胥对孙武的策略深以为然。
孙武于是选拔了3500名精锐士卒为先锋,自楚国东北方向突然向楚国发动袭击。全无准备的楚国守军猝不及防之下连战连败,数日之间接连丢失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险关,而吴国军队则是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荆湖地区的汉水东岸。
二是节节后退,诱敌深入。眼看着吴国军队已经快打到家门口了,楚昭王顿时慌了手脚,一面号召国内各路人马赶来国都郢勤王,一面命令左司马沈尹戍和令尹子常二人率领20万大军迎敌。楚国一方的盘算是:由令尹子常率领部队在正面与吴国军队对峙,而沈尹戍则是率领部队迂回到吴国军队身后,切断敌人的退路之后再前后夹击吴军。
原本这个计划还是非常可行的,不过可惜的是令尹子常害怕沈尹戍抢了自己的头功,竟然赶在沈尹戍部队到达之前提前发起了进攻。而吴国军队则在孙武的指挥下开始有序的撤退,一边撤退一边还派出部队时不时的进行反击。子常因此误以为吴国军队是真的战力不支进行撤退,于是不疑有他继续挥军深入追击。
三是定点设伏,三战三捷。眼看着楚军主力开始深入追击,孙武安排吴国部队在大别山、小别山一线的山地设伏。待楚军主力深入大别山地区之后,吴军对楚军连续实施伏击,三战三捷大获全胜。子常大败之下只得收拢部队退守柏举一线,不过此时的楚军在经历连败之后已经是士气涣散全无战心,而子常本人更是几度想要脱离军队逃跑。
四是各个击破,大获全胜。仗打到这个地步,孙武现在考虑的便是如何给此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他命令部队赶在沈尹戍的部队回援之前向子常发起了总攻,子常关键时刻弃师逃跑最终导致楚军主力全军覆没。接下来,孙武有调集主力部队将赶来增援的沈尹戍所部重重包围,沈尹戍几番冲突却始终难以破围而出,最终自尽身亡。
四、落幕
柏举之战后,楚军20万主力全灭,吴王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吴军长驱直入、五战五捷,最终攻下了楚国的首都郢都。接下来便发生了大家熟悉的:伍子胥为报当年之仇,刨开楚平王的坟墓,对其尸身鞭尸三百……
虽然吴国未能吞并楚国全境,而楚国也最终复国,但是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再无力与吴国争锋,吴王阖闾则在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之下最终登上了霸主之位。而柏举之战也成为兵圣孙武一身中最为辉煌的一战,以3万吴军对楚军20万,最终全歼敌军,其兵法运用之妙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在实战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诱敌深入、定点设伏、逐个击破等一系列策略的运用,更使此战成为弱国击败强国的典型战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6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