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袁绍平天下关键性人物,却在效力袁绍后屡遭排挤,终成悲壮英雄

袁绍平天下关键性人物,却在效力袁绍后屡遭排挤,终成悲壮英雄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之“河北名士悲壮英雄”沮授

文:小A斯蒂芬


沮授

沮授,字不详,广平人。据《献帝纪》记载,沮授“少有大志,多权略”,一度担任冀州别驾,被举荐为茂才,历任两次县令。可见他其实是一个立志要有一番作为的人。

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后不久,董卓进京主政,听用周毖、伍琼“任用善士”的建议,任命了一批世家知名人士出任州郡长官,其中韩馥被委任为冀州牧。

在《后汉书袁绍传》的记载中,沮授本是冀州牧韩馥的别驾,被任命为骑都尉。

韩馥这个人优柔寡断“素性恇怯”,虽然占据着冀州牧的位置,却缺乏最起码的野心和决断力。当初平元年以讨伐董卓为目的的关东义军联盟在曹操等人的运作之下悄然成立,并遥推袁绍为盟主的时候,韩馥其实是掌握着主动权的。因为袁绍当时正处在他的监禁之下。可是他非但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反而跑去问属下的谋臣,说:“董卓和袁绍两个人就要打起来,你看我们应该帮谁啊?”

这位谋臣当即说道:“兴兵为国,安问袁、董?


韩馥

由此可见,韩馥其实是个没主意的。一个领导没主意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事是,自己没主意还听不进忠言。

初平二年,公孙瓒在袁绍的暗中邀请下攻打冀州。袁绍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兵不血刃的拿下冀州。他随即派遣属下去吓唬韩馥,对韩馥说:“公孙瓒来了,你可怎么办啊?不如就把冀州交给车骑将军袁绍吧!”

韩馥经不起忽悠,就真的打算将冀州牧的位置让给袁绍。可是韩馥的属下们不同意,这其中就有沮授。

史书记载,当时沮授和长史耿武、别驾闵纯等人一同来劝阻韩馥,他们说道:“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柰何欲以州与之?

这段话说的确实是实话。当时的袁绍还远没有形成气候,沮授等人“立可饿杀”的断言绝非空话,可惜韩馥不听,并以“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的话反驳了众人。然后就让自己的儿子将冀州的印绶送去给了袁绍,将大好的机会拱手相让。同时也断送了自家人的身家前程。

袁绍接管冀州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请沮授,并“引沮授为别驾”向沮授请教天下大事。


袁绍问沮授说道:“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吾历世受宠,志竭力命,兴复汉室。然齐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践非范蠡无以存国。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

袁绍这说的是自己的志向,他俨然以齐桓公和越王勾践自居,仿佛已经是一方霸主的样子。并且把沮授比作了自己的管仲或者是范蠡。

那么沮授担当得起范蠡和管仲这样的人物吗?

个人认为,担得起!只看沮授怎么回答袁绍的这句话就能够看得出来。沮授说:“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埽;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

沮授这是为袁绍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路的关键点在于袁绍要先拿下“四州之地”然后在“拥百万之众”以后“迎大驾于长安”方可以号令天下。这其实就是后来曹操所走的路子。


那么沮授这一番话袁绍听进去了吗?史书记载当时袁绍听了沮授的话大喜,然后说道:“此吾心也”并表授沮授为奋武将军,让他负责“监护诸将”。

可以肯定,这是当时袁绍的真心话。袁绍也的确拥有这样的志向,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身实力的变化,这种想法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兴平二年,在李傕郭汜之乱的背景下,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的协助下东迁洛阳,并在曹阳遭遇惨败。消息传到冀州,沮授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当年“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的大好时机。于是沮授再次向袁绍提起自己的计划,他对袁绍说道:“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这段话可以说是当年沮授跟随袁绍后所说计划的一个升级版,其中“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的说法成为了古往今来,对三国争霸形式中的一个通俗的范例式说法。堪称袁绍版本的“隆中决策”。


沮授

《后汉书》记载袁绍本来是要“将从其计”的,毕竟这是当年袁绍和沮授已经商量过的计划。可是却受到了袁绍另外两个谋臣的阻止。这两个人就是郭图和淳于琼。

郭图和淳于琼都是颍川人,与袁绍同属于豫州人,相比之下要更亲近一点。郭图和淳于琼对袁绍说道:“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这段话很明显是在说“汉室不可复兴”,是在劝说袁绍自己争夺天下,直白点就是让袁绍有志称帝。这一年是兴平二年。


我在《袁术篇》中曾经做过一个猜想,就是袁绍袁术在争夺豫州期间,袁氏家族内部应该是有过一场调停。其结果就是以豫州兖州交界处为分界点,由袁术向南发展势力,而袁绍则向北发展势力,最后形成将大汉天下一分为二的南北朝形式。个人猜测,郭图和淳于琼有可能是这场调停的知情人,所以才做出支持袁绍自立的表态。

沮授恐怕也是知道自己在袁绍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郭图淳于琼,但还是希望做最后的争取,所以说了一段极具失落的话,他说:“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权不失几,功不猒速,愿其图之。

袁绍或许也是听出了沮授话中的失落感,于是找了个“帝立既非绍意”的借口拒绝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迁都许县。袁绍彻底失去了挟天子的机会。

看沮授的故事其实是很郁闷的,郁闷的焦点就在于,袁绍一次次拒绝听从沮授的正确见解,而一步步走上歧途。


建安元年以后,沮授在不得志的情况下依然忠心的为袁绍出谋划策,甚至在袁绍立嗣的问题上,沮授也不避嫌隙,提出了反对意见。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少子袁尚。由于袁绍宠爱后妻刘氏,而刘氏又偏爱袁尚,于是就总是在袁绍面前夸奖袁尚。袁绍又因为袁尚有姿容,于是就打算立为嗣子。袁绍既然有了这种想法,就开始了逐步实施的计划。首先第一步就是将自己的长子袁谭过继给了自己的长兄,并派遣袁谭出任青州刺史。史书原文是这样:“乃以谭继兄后,出为青州刺史”。个人认为,这里所说的“”指的应该是被董卓所杀的袁基。由于董卓当年是杀了京城里袁氏满门,所以袁基一家应该是尽数被杀,也就等于失去了后人。袁绍这么做符合中国当时传统的礼法,袁绍自己就是被过继给伯父的继子。所以袁绍不显山不露水的提升了袁尚的政治地位。


袁尚

这其实也算是袁绍的家事,外人本来无权过问,可关键是袁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任命了袁谭为青州刺史,这件事引起了沮授的警觉。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据《三国志》记载,沮授对袁绍说道:“必为祸始。”沮授为什么认为任命袁谭为青州刺史是祸患的开始呢?《三国志》中的这种记载,显然其意义表达的并不完整。不过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的时候,在《九州春秋》中发现了一段沮授比较完整的原话,原文是这样:

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说,一只兔子走在大街上,大家都会去追逐它,当有人得到它的时候,其他的人就会停止追逐。在这里沮授主要是要隐喻袁绍设立嗣子的事情,也就是说沮授从袁绍对袁谭所采取的一系列安排而看出了袁绍的用意,并用这样一段话告诫袁绍应该早定名分,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而且沮授还举出了 “古之制”中立嗣子的正确方法“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就是说年龄如果一样的话,选择最贤德的人,如果贤德都一样的话,就要采取测试的方法,来进行选拔。

在《九州春秋》中袁绍听了沮授的话,说了这样一句话:“孤欲令四儿各据一州,以观其能。

袁绍只有三个儿子,这里所说的四个儿子是加上了袁绍的外甥高干。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袁绍避开了沮授所说“古之制”中“年均以贤”的第一条,直接进行了“德均则卜”。也就是说袁绍认为自己的孩子都很优秀,于是需要进行选拔。而选拔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分别管理青冀幽并四州,以看看他们的表现。这样就出现了袁谭管理青州为青州刺史,袁熙为幽州刺史,高干为并州刺史,而袁尚自然就是冀州刺史。这其实算是一种分封制。


袁绍的这种做法其实是违背了沮授提议的初衷的。沮授本来是要建议袁绍早定嗣子,以避免分封分权的出现,可是没想到袁绍由于护爱少子袁尚,而拒绝以年龄作为确立嗣子的标准,反而将自己的地盘一分为四。

在《九州春秋》中,在这场对话结束以后,沮授离开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祸其始此乎!

后来我们都知道,在袁绍去世以后,他的三个儿子加上一个外甥,开始了 “逐兔” 的混战时代,终于让曹操钻了空子,葬送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好江山。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沮授一次次的提出正确见解却一次次被袁绍所否定。但是他依然不会背叛袁绍。

建安四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平定幽州,随即整顿军马积极准备攻打许都。沮授再一次以忠言劝说袁绍应用缓兵之计的持久战方略。他对袁绍说道:“近讨公孙,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这段话在《献帝传》中的记载中稍有不同之处,而且是沮授和田丰共同所说,原文是这样:“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现在,我们一般将这条计策称之为“三年疲曹”之计,其实就是一种持久战的策略,是一种比较稳妥十拿九稳的策略。


可是沮授这番话刚刚说完,还没等袁绍表态,袁绍的心腹谋臣郭图就和审配就一起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说:“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连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操,其埶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

这里所谓的“十围五攻”是出自《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策略。就是说当我方军队十倍于敌人的时候就采取包围他的策略,当我方军队五倍于敌人的时候就采取攻击他的方法。从客观公平的角度来讲,郭图和审配所提出的这种策略也是可行的,只不过要看具体实施时候的具体情况,临机决断非常的重要。

就这样,在袁绍的阵营里针对曹操的策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并由此展开了争论。以沮授田丰为首的,我们姑且称之为疲曹派;以郭图审配为首的,我们姑且称之为攻曹派


攻曹派发表完了意见,当然是疲曹派开始辩论。沮授接着说:“盖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兵义无敌,骄者先灭。曹氏迎天子安宫许都,今举兵南向,於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窃为公惧之!

沮授的这番话很明显依然是围绕着他当年“挟天子”的策略来进行辩论的。 而一直反对“迎天子”的郭图自然要进行反驳,郭图说道:“武王伐纣,不为不义;况兵加曹操,而云无名!且公师徒精勇,将士思奋,而不及时早定大业,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吴之所以灭也。监军(沮授)之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郭图这段话中所说的“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是出自《史记》中范蠡对越王勾践所说的话。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称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王夫差的时候,夫差派人去向勾践请降,希望能够像当年自己对待勾践那样,获得生存的机会。夫差认为自己当年没有杀勾践,勾践现在也不应该杀自己。越王勾践本来也的确是想要饶恕吴王夫差的,可是范蠡却说:“当年会稽之战是上天将越国送给了吴国,可是吴国没有消灭越国。到今天,上天又将吴国送给了越国,越国怎么能够违背上天的意思呢!正所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国君难道你忘记了会稽之战时所遭受的灾难困苦了吗?”勾践听了范蠡的话,稍有醒悟,于是就逼死了夫差。

郭图的这个比喻其实并不恰当,夫差之于勾践,已经是其案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可是曹操之于袁绍,却还远没有达到这种地步。而且曹操不是纣王,袁绍更不是武王。

可是郭图的这种比喻却让袁绍很满意,毕竟以武王和勾践的地位正是袁绍所需要的状态。这恐怕也是袁绍最终接受郭图建议的原因所在。

这场辩论最终当然是以攻曹派取得胜利,也坚定了袁绍攻打曹操的决心。


郭图虽然在这场辩论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沮授时时处处的与自己针锋相对的这种状态应该是让他产生了反感和抵触情绪,于是就在袁绍耳边进谗言,说道:“(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

这里所说的“授监统内外”指的是沮授的官职权力所在。沮授在刚刚投效袁绍的时候,袁绍委任他负责“监护诸将”,其实就是任命沮授做监军。而郭图所说的《黄石》指的是汉初名相张良在圯桥上遇到黄石公所得到的天书。也就是著名的“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史记》中称这本书就是《太公兵法》。但由于这段故事本身就充满着神奇神话的色彩,所以这本书到底存不存在亦是一个迷,郭图采用这样一本书来作为自己观点的引用出处,其实就是要让袁绍无所查找。这样做既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理论依据,又可以显得自己很博学。


以袁绍的性格以及他对郭图的信任,这种谗言可以说一定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于是袁绍就将沮授的职权进行了分化,使得郭图、淳于琼与沮授具有了同等的地位。也就算是将自己的军队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沮授、郭图、淳于琼分别掌管。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正式起兵南下攻打曹操。临行之际,沮授召集沮氏合族老幼,将自己的资财分散给家人,不无悲观的说道:“埶存则威无不加,埶亡则不保一身。哀哉!

“埶”读作[ shì ],古代与“势”意义相同。这句话就是说“好的运势如果在我们这一方则能够取胜,可是现在这种运势不在我们这一方将会连自身都不能保全。真是可悲啊!”

沮授的弟弟沮宗听了沮授的话劝说道:“曹操士马不敌,君何惧焉?”曹操的军队没有我们多,你又何必如此的悲观惧怕呢?

沮授回答说道:“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伯圭,众实疲敝,而主骄将忲,军之破败,在此举矣。杨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凭曹兖州的聪明谋略,并且挟天子作为有利条件,我方虽然打败了公孙瓒,可军队实在是疲惫不堪,而且主帅骄傲,将领奢侈,军队的毁败就在这一次了。杨雄有句话说的好:‘六国的骚乱,替嬴氏削弱了姬姓’说的不就是现在的状态吗!”

沮授

沮授的这番话是站在天下的角度来说的,他认为袁绍发起的这场战事不是在消灭曹操,反而是在帮助曹操削弱汉朝的运势。这其实也是沮授对这场战事前景的悲观情绪。

虽然沮授保有这种悲观的情绪,但是在为袁绍出谋划策上依然保持着清醒的态度,并又相继提出了三条建议。一个是在袁绍打算派遣颜良攻打东郡太守刘延,兵围白马的时候,他对袁绍说道:“(颜)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可是袁绍不听。结果,曹操轻松的搞定了白马之围。第二个是在袁绍大军即将渡过黄河的时候,沮授再一次为袁绍提出了可行性的作战方案。他说道:“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这其实就是要预留后路,可是袁绍依然不听。第三个是在袁绍派遣淳于琼去接应运粮车队的时候,沮授建议袁绍另外派遣蒋奇随后支援淳于琼,以断绝曹操可能性的偷袭。这仍然被袁绍所拒绝。

在这种情况之下,沮授面对黄河,无比的失落,不无伤感的吟起诗来:

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

大意是说:主上充盈着错误的志向,部下们只知道追求着功利,悠悠的黄河水啊,我可能回不来了吧!

于是,沮授向袁绍称病请求返回邺城,可是被袁绍拒绝,并且还剥夺了沮授的兵权交给了郭图统领。


就这样,沮授一路跟随袁绍的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并最终见证了袁绍的官渡之败。

据《三国志》记载袁绍兵败以后与长子袁谭一起“单骑退渡河”侥幸逃过到了黄河北岸。

《献帝传》记载,沮授则被曹操属下抓获,当他见到曹操的时候,高声说道:“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

曹操与沮授本是相识的,也知道他的才能与为人,于是就想要沮授投降自己,说道:“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由于我们属于不同的势力集团,导致我们断绝了往来,没想到今天竟然擒获了你!”曹操这段话很明显是在从情感上对沮授进行惋惜和感慨。

听了这番话,沮授说道:“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大意是“冀州牧袁绍在策略上有所失误,已经逃回了北方。我因为智力不行,所以才被你擒住。”


曹操接着说:“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大意是“袁绍是个无谋的人,他不听你的计策才有今日之败。现在战争已经过去了,但是国家还没有安定,我想和你一起想办法来使得国家安定。”

沮授说道:“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大意是说“我的叔父、母亲、兄弟都在袁绍的手上,如若我能够蒙受曹公的恩德,请快快将我杀死,那也是我的福分。”

曹操当然不愿意杀死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况且沮授还是一个名士出身。曹操只是说了一句“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的话,就释放了沮授。并对沮授礼遇有加。可是沮授并不会安稳的跟随曹操,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的家人都在袁绍的手上,他如果投降了曹操,那么袁绍一定会杀了他们。所以沮授要么逃归袁绍,要么死在曹操手上。于是他选择了逃跑。结果被曹操二次抓获,才一怒之下将沮授杀死。

在小说中,当曹操杀了沮授之后,罗贯中为曹操杜撰了一句看似后悔的话:

吾误杀忠义之士也!


其实曹操杀沮授根本就不是什么误杀,而是必须要杀。像沮授这样有能力有见识的人,如果不能够为自己服务,那么也绝对不能放任他去投靠协助别人。即便这个人是像袁绍那样骄傲自满的人,也绝对不能给敌人留下任何可能性翻转的机会。

正如我前面所说,看沮授的故事是很郁闷的。这种郁闷,不单是他的建议一次次被袁绍所否定下的郁闷,还有他那在不得志下依然要为了家人的性命而忠心于袁绍的悲剧命运。这一点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必然结果。沮授其实是一个如荀彧诸葛亮一般的人物,可惜遇人不爽,终成一世空梦。

最后,我们就以《三国演义》小说中关于沮授的一首赞诗,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19年12月30日。

dy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6012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