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印度电影走进人们的生活,印度电影在大家的注视下也逐渐升温,走向高潮,而不是像快餐那样,囫囵吞枣以后,随手丢弃,这些电影总能折射出印度人文风气和生活窘态,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印度电影《调音师》,以2010年法国同名悬疑微电影为原型扩充改编。恰似一件手工制品,依靠悬念丛生、极具创意的惊悚故事,以小成本开辟了深耕细作的新模式,耐人寻味。
原作中,钢琴家将自己乔装为盲人。只因这种做法,会让观众认为他的听觉更敏锐。电影聚焦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仍是以一场偶然目睹的谋杀案为发端,但立意和内涵更胜一筹。斯里兰姆·拉格万导演,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电影语言,将凶杀现场拍摄得如同惊心动魄的战场。
电影的关键词是“盲”:盲人、假盲、真盲、复明。影片尾声是两年后的欧洲某地,男主角阿卡仕和前女友苏菲再次邂逅。分道扬镳后,阿卡仕气急败坏地用导盲杖击打地上的易拉罐。显然,此时他的视力已恢复。观众这才如梦初醒,阿卡仕帮助西米逃生的故事是谎言,这样一个眼睛没瞎但心灵已瞎的人,配不上真挚的爱情。
这种反讽的黑色幽默表现手法,还体现在其他角色身上。身为警察局长的西米之情夫,竟是谋杀案的真凶。导演将阿卡仕在警局报警时的害怕怯懦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丝丝入扣细致入微。片末,飞扬跋扈的警察局长被困电梯内,又被自己愤怒中射出的子弹弹中,最后命丧电梯;阿卡仕的邻居男孩,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他刚开始故意用绳子绊倒阿卡仕,帮他叫车还讨小费。当男孩无意间发觉阿卡仕并非真盲时,他举着竹竿用手机偷录视频证据,并试图卖给苏菲和西米。这些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人,被利欲熏心的社会引向了邪路。
更值得玩味的,还有令人窒息的视听:背景乐紧张的情绪渲染,急促的钢琴伴奏营造出扣人心弦的氛围。《调音师》相比经典恐怖系列《死神来了》《电锯惊魂》《惊声尖叫》等,少了血腥残暴的画面,但环环相扣、层层逆转的“密室杀人”剧情悬念感十足。再加上希区柯克的“桌底炸弹”理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叙事套路,把悬念调到了最紧绷的状态。海报中各种元素穿插,各种偶然性巧合和反转层出不穷,不到最后一刻无法猜到结局。
印度电影《起跑线》揭露了阶层固化的矛盾,《调音师》则直面阶层鸿沟。阿卡仕、西米、身为警察局长的西米的情夫,和趋利避害的大众——这些断裂的社会各阶层,不是利益共同圈,没有同理心和同情心。相较《心迷宫》和《暴裂无声》抽丝剥茧的解谜方式,《调音师》三线并进形成强力黏合剂。让阿卡仕、西米、西米情夫,三位主角的命运巧妙交织,使得虚与实、善与恶、罪与罚的逻辑如多米诺骨牌,交锋贯穿始终。而观众则通过虚拟的影像释放了心中的恶之花,人性百态与印度社会的“丛林法则”不谋而合。在“借刀杀人”的形而上层面,更探讨人性的贪婪和丑恶,社会阴暗面在科恩兄弟式的黑色幽默中,彰显印度社会的生存现状和对其隐喻的批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33756.html